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2009 Resolution(s)

2008年還有不到兩個小時就成為歷史,我現在姑且為來年訂下新的目標,且看2009年年終時可以做到多少。

1. 努力工作;

2. 學好德文;

3. 找個道場重新練劍;

4. 好好享受每一天。


我想,持一顆平常心過活的話,要達成目標應該不太難吧........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葉問

不用多說,近兩年港片只有這套可以看得我熱血沸騰。葉問「以一打十」以寸勁狂打日本士兵一幕看得我手心冒汗。

看Trailer後值得入戲院!!

助己助人

今日是12月24日,2008年只餘一個星期。在節日氣氛之下大家應該都十分歡樂,但是我們都不應忽略身邊比我們沒那麼歡樂的一群。在你當前緊縮開支但又要在節日消費時,不如大家「手緊」一些,將金錢捐給有需要的人吧。《周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論你是否有任何宗教信仰,幫助有需要的人始終是一件美事。

我在這個機會賣一下廣告,介紹一下我「幫襯」過的團體吧:

飛行眼科醫院-奧比斯
http://www.orbis.org.hk/Default.aspx?cid=4995-4997-5259-6314&lang=3
[這個不用多介紹,家母去年眼疾後深明失去光明的痛苦.....我本身已是多年的支持者,但我仍然向大家推薦這個飛行眼科醫院。]

智行基金會
http://www.chihengfoundation.com/index_tc.html
[這個基金會是知名賓架杜聰先生於十年前成立,目標是幫助父母因種種原因(主要是賣血)而染上愛滋病去世而成為孤兒的內地兒童,十年當中有不少孤兒因基金會而得以完成學業或者就業。早前基金會因為財困而令杜先生再作馮婦,現時幸得過難關,但我仍衷心希望大家可以扶助一下存活在高經濟增長之下被忽視的一群。順帶一提,基金會發如捐款人的信件全都有杜先生親筆書寫的上下款,足見其誠意。]

祝大家有一個身心俱富足的假期!!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雖然已經推出了一段時間,但我依然向大家推薦這首歌:

射手座☆午後九時Don't be late

Monday, December 8, 2008

桐油瓶與桐油(上)

「神州七號」三名宇航員旋風式訪問終於完成了,留下了一個問號:為甚麼香港政府每次籌辦「國家英雄(包括宇航員、運動員)訪港」活動時總是只得一個既定模式 ----- 除了招待宴及四出探訪這些「指定動作」外,就是一定會在大球場舉行一個無聊絕頂的所謂「大匯演」?


那些所謂「大匯演」無聊的地方有兩重。第一重是將原先是主角的三位宇航員矮化成跑龍套的角色,整個匯演的焦點其實是年末等待大形表演機會的香港藝人。每每有這些表演的機會時,他們一踏台板就會向已淪為佈景板的宇航員講兩三句陳腔濫調的恭維說話,然後就大開金口,唱一些和整個活動完全無關的情歌;最後壓軸的就是請「大匯演」的「主角」現身表演 ----- 同樣是唱歌。不要忘記,他們的專業是航天/宇航而並非賣唱,整個「大匯演」只是一個大形的演唱會,看到三位宇航員被逼站在台上和一大班他們叫不出名字的藝人同台唱歌,我真的為他們難過,同時亦為香港難過:香港除了娛樂圈以外就沒有其他可以拿出來迎賓的東西。老實一句,那些見識如毛目光如豆的香港藝人懂甚麼宇航?找他們出席這些場合對於推銷中國認同感、推廣中國航天/宇航事業有甚麼用處?同樣地,宇航員在整個中國宇航事業上的貢獻很大,但香港的主事人只會叫他們唱歌!


香港,彷彿只有娛樂圈。


更深一層,這些膚淺到極的活動突出了香港競爭力江河日下的背後原因:只重五光十色、紙醉金迷的國際都會身份而忽略了打穩科研根基的重要性。從宇航員訪港娛樂化當中我們看得出香港對科研的輕視;從科普角度這次是一個很好多契機教育香港人有關航天科技及天文學的知識,可是宇航員訪港的日程除了偶爾一兩個環節之外,三位宇航員的活動都只是一系列僵硬的政治廣告,當中不是中央挺港的訊息就是老套的愛國團結理論。當初我寄望如果宇航員訪港的話,最好香港電子傳媒搞一個專輯,邀請宇航員解說一下航天宇航知識,或者配合中國航天的片斷解釋一下整個升空及出艙活動的細節;再不至少應該搞一個答問大會,讓小朋友可以問一下吧(有報導說是有類似的活動,可是很多有趣的問題一直被主辦單位「和諧」了,只剩下「穿了太空衣之後想抓癢怎麼辦」的有趣問題),可是我們只顧金融業的政府及只會請權貴藝人上明星飯局的傳媒有這個智慧、有這個勇氣搞這樣的一個節目嗎?不如穩穩陣陣請一大堆不知所謂的藝人充撐場面罷了。

(待續)

Sunday, December 7, 2008

Christmas Song by Nat King Cole



Nat King Cole is really the King of Christmas Song!!

Saturday, December 6, 2008

又一個事後孔明

[轉載]


吳靄儀:法官不應任公職
(星島)12月7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日前高院法官彭鍵基在處理一宗上訴案件時「一案三判」,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昨出席香港律師會法律周的開幕典禮後,炮轟彭官兼任多項公職,未能平衡本身的法庭工作量,認為「法官應專心做法官」,強調必定向立法會的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提出檢討問題。


「要專心做法官」

「公職王」彭鍵基除身任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亦是截取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及離職公務員就業申請諮詢委員會及主要官員離職後工作諮詢委員會主席,身為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吳靄儀,便對於彭官因公務繁多而判錯案大表不滿,「法官就要專心做法官」,指出上述公務有大量行政工作處理,或令彭官未能專心判案,同時以公職身分發表言論被批評,也會影響對其審案的信心,表示政府看中法官擔任公職是「連累佢哋」,建議應保障法官的獨立性,從而獲取市民的認同。

終生委任制不可改

雖然彭官備受抨擊,但吳靄儀強調法官的終生委任制絕不可改,以免影響司法的獨立性,令法官容易受政治打擊,或在審訊時考慮案件的政治後果而判案,令司法機構出現政治化,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香港律師會副會長何君堯律師則對彭官事件表示遺憾,認為每個人都會有限制,何況法院只有不足二百名法官,但案件的數量卻是數以萬計,所以法官是否應該減少兼任公職,須視乎個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卻讚揚彭官對事件的處理方法,「他大膽面對,果斷糾正錯處,可喜可賀」。





尊貴的垃圾議員又再一次展示了香港議員專門「事後孔明,賊過興兵」的特性。彭官一案三判是否因為公職過多而造成,尊貴的垃圾議員似乎並無證明兩者有無存在因果關係(causation)就一下子定了案。如果垃圾議員的理據成立的話,我們就應該恥笑一下陳智思因為擔任了太多公職而令家族銀行要一下子賣給大馬銀行集團(按:事實並非如此)吧!更甚者我們可以利用相同邏輯還擊:既然公職會影響工作質素,那麼請所有身兼垃圾會議席的律師大律師集體請辭,以免垃圾會的工作影響到這些法律界翹楚的工作質素,從而危害到香港的法治。


試問垃圾議員,這個argument你覺得合理嗎?

即使退一步,彭官的工作表演退步真的是因為公職所累,難道這些議員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嗎?從後過渡期到回歸後,香港一直有一股事事政治化的待風氣,當有甚麼事發生時就一直以政治角度看,特別是政府要成立甚麼委員會時,身份尊貴但言行垃圾的議員就會一個接一個的跳出來對人選挑挑剔剔:商界嘛,本來就已經有萬惡的原罪、公務員嘛,惟恐他們為了日後可以在商界撈到一官半職,也是應在嚴密看管之列。那麼有甚麼人選可以選擇呢?不就正是所謂「正義化身」的法律界嗎?自此之後,法律界的勢力就滲入了政治,大大小小的委員會會出現了律師法官的身影;仿佛沒有法律界陽光的照耀,這些委員會都會是貪腐的溫床似的。

就因為這個假象令彭官墜入這個陷阱。

眾所週知,彭官是以多年身為選舉委員會主席而聞名,每當有大型選舉活動都會見到他的身影,而多年的選舉委員會工作令他得到不少的知名度及不俗的風評。這個現象其實並不是偶然,大家想像一下選管會這個影響到垃圾會選舉的肥肉,泛民尊貴大狀那會讓政府如取如攜?委任一位法官坐上這個位置至少可以堵住這些人的嘴巴。大家在彭官一案三判事件前那有垃圾議員彈出來指責彭官?

老實一句,香港一日充斥了這些馬後炮的垃圾議員,香港民主質素一日都不能得到實質的提升。

交功課換大米? (下)

(續上文)


這個「交功課換大米」計劃另一個無稽至極的地方是其始作俑者一味鼓吹「知識改變命運」。聽落娓娓道聽,說穿了只是一堆功利教育的說詞。


甚麼是教育?是為了spiritual enrichment還是為了「孔方兄」?


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已被詬病為專為資本家及當權者製造拷貝員工的大工場,不論校園設計命名、校方財政收入、課程內容設計甚至學科收生人數等等一切皆為實際利益為大前提(例子多不勝數,單是若老頭會如數家珍的細數會計師公會如何和香港眾多院校合謀推莘莘學子落一個名為「會計界」的火坑)。這個將「學生責任兌換大米」的校長是不是想令小學生及早適應香港這個以教育換金錢的遊戲規則?今日他們學到了「學生責任可以兌換大米」,他朝是否會為其他利益交換了自己?
正當香港的教育界為了青少年貪圖少少金錢而出賣自己胴體而大聲疾呼道德淪衰時,自己卻搞了這個無恥勾當,更令人覺香港教育界是一個不明是非不知羞恥的群體。

即使這些人之患的出發點真的是善意,希望對無心向學之輩「動之以利,以利誘之」,坦白一句,出發點雖好卻是一個極為過時之見解及一件「戇居」之舉。

在四十前香港並無所謂免費教育更遑論是普及教育,在精英教育之制度之下,要攀上社會階梯最直接的方法除了一筆過中了大額馬標外就只是努力讀書,當年香港只有一所大學,學位難求,如果可以考進薄扶林大學,一出山門大條康莊大道會為你而開:加入政府可以享受到「英人之下、華人之上」的權慾;加入英資集團的話亦可以財源滾滾,只要和考入政府當政府官的同年同學打好關係,要大搞特搞官商勾結仔不是難事;即使是考不上大學不要緊,只要有中五/中七學歷,要「脫藍(領)入白」也可以求得一宿三餐安穩。

可是現在這個調調兒還行得通嗎?當步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也要為了幾千元薪水的工作而張羅時,這個不知所謂的校長仍然強調學識可以搵來溫飽的言論究竟是出於無知還是出於無恥?

香港教育界的顢頇無能缺乏識見果然在過了千禧年後,隨着「七十後」世代投身教育後推上了頂點。看來當年教統局宣傳口號「求學不是求分數」並不是全盤皆錯,欠的是一句「黌宮為你開財路」。

為香港教育界及下一代致哀。

Friday, December 5, 2008

交功課換大米? (上)

昨日看到一則新聞,令我不禁懷疑在香港身為「人之患」的是不是都是一些沒有腦袋或者是沒有羞恥(brainless or shameless, special thanks to Amy Lamb)的人。

該篇報導表示香港有一間小學推行一套嶄新的計劃,如果學生在兩個星期內如期交足該段時間要交的習作會得到一個蓋印,集齊若干蓋印後該學生可得到大米一包。該校校長在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個計劃的目的除了支援清貧學生的家長外,更可藉學生自學的過程向學生傳達「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云云。

說這話的人說得慷慨激昂,可是沒有腦袋。

這個提案最無稽的地方是將「準時交齊功課」一事由「學生的責任」變成了「學生的權利」,而且將利益的incentive和學生的責任卦勾,更不像是為人師表應該做的事。

小弟在小學時代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頑劣到底的學生,不單是留堂比其他同學特別多,而且大多數的功課都是欠交收場的(老實一句,我並不覺得自己盡了學生的責任)。我想指出的是,準時交足功課可是一名學生應該負的基本責任,而且並不是一個因學生平時的成績如何彪炳而可以有商量餘地的責任;至於功課的內容如何又是另一個故事。正因為這個是對一個學生的基本要求,所以不能夠將這個責任貶低為一個權利。所謂責任,是基於你身屬一個階層/職業而需要你幹的事,你沒有選擇的餘地(或者換個說法,責任你可以不幹,但是不幹你會面對某種sanction,不論這些sanction是以甚麼方式途徑作出),即使你盡了你的責任你並不會因為你盡了你的責任而得到獎賞,原因是這個做法扭曲了「責任」的意義。

打個比方,不隨地丟垃圾是身為一個市民的責任,你沒有選擇的餘地。若你無視這個責任而隨地丟垃圾,那麼等着你的是政府的告票;相反,如果你乖乖的照政府的規定不亂丟垃圾,並沒有人會給你金紫荊勳章,因為這個根本是你應該做的事。

那麼,「權利」又是甚麼?權利跟責任不同,你是有酌情權選擇是否去做,你不去做的話沒有人可以阻止你更不會有人能強逼你去做;而你選擇去幹的話結果會是中性的,即是有時對自己沒有利益或害處,同時亦有機會結果是對自己有利。

打個比方,我在香港是有權選擇一個合適自己身體健康的飲食習慣,我不去選擇一個healthy diet政府也拿我沒辦法,最多是我會以比香港人搶光街頭免費贈品更快的速度去見閻羅王罷了;相反如果選擇一個healthy diet,我會得到出口暢順的好處。

這就是「責任」和「權利」的不同之處。

韓愈《師說》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一個老師,不單止不教曉學生甚麼是權利甚麼是學生必要盡的責任,反而為了自己一己方便而將學生的應盡的責任淡化成可做可不做的權利,你倒說說看,這些「老師」是否能夠再稱得上是「老師」?換了我「香港專出棍」的假說,這些人頂多只能當一條「學棍」罷了。

(待續)

信和地庫的CULT片店

今日路過信和地庫的CULT片店,看見門外拉下了大閘,原來是結束了。店子的結業來得多突然!!我一向都有光顧這店的CULT片(其實店子庫存並不止是只有CULT片的),最近一次是上月買了波蘭斯基的名片《天師捉妖》,現在見到店子結業覺得有點可惜。希望店主(好像叫Martin)可以揀地再戰!!

如有各方友好知道該店新址下落,請告知小弟,萬分感謝!!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挪亞方舟 = 宣揚愛??


方舟當正史 惹外界爭議
(明報)11月19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政府當年就珀麗灣 項目,向新地少收地價,換取新地承建馬灣 公園。換言之,馬灣公園等同政府出資8億元連地皮興建。即將落成的挪亞方舟公園,除新地作為發展商外,其合作團體大都是基督教團體,或和教會關係密切。
合作團體都有基督教背景
馬灣公園透露,方舟內的多媒體設施由影音使團策劃,該機構一直聲稱,他們已找到聖經 中記載的挪亞方舟,在史學界極具爭議。而館內的導覽冊子,則把挪亞方舟當作歷史看待,稱多媒體設施將提供「了解挪亞方舟對人類歷史及未來的重大奧秘」,引起外界不滿。其他合作團體或機構包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少年軍和聖公會東九龍教區主教徐贊生主教代表的聖雅各福群會。
有網民早已設置「致新鴻基地產 集團——我們對挪亞方舟的主題公園的要求」網站,聯署要求新地在館內標明方舟故事來自猶太教神話,亦說明地質學及古生物學均無證據支持此傳說。公園總經理劉志遠則回應表示,挪亞方舟強調愛家庭、愛自然的觀念,並非宗教宣傳場所。議員李永達 指出,挪亞方舟由公帑興建,政府要確保宗教色彩較淡,興建目的亦不能是為了讓個別宗教傳教,須提供多元意見。

--------------------------------------------------------------------------------

挪亞的故事是建基於「洪水吞滅世人萬物」,請這個劉志遠解釋一下所謂方舟公園如何強調「愛家庭受愛自然」(即使是宣傳愛家庭愛自然,為何硬是要選基督教故事?中國儒道二家講五倫、講天人合一不正好反映這兩個道理嗎)?面對基督教殘酷冷血的故事我看到的只是屠戮和毀滅、與及基督教如何與這個濫權政府勾結,利用公帑進行傳教但而遮遮掩掩的醜惡咀臉。[噢,我倒忘了,我們這個無義政府的頭頭又是一個耶教徒,如果指控政府官商勾結我並不完全認同,但如果指政府與教會勾結我會信個十足十]

請耶教徒自己問自己,說謊是否犯了十誡??

答案是,十誡只是說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至於為了傳教而撒謊嘛......嘿嘿,耶教徒會說得少嗎?單是「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信主」已經是講破咀皮的瀰天大話,區區劉志遠的一句「挪亞方舟強調愛家庭受愛自然」並不算是甚麼。

耶教徒無恥本質又見一斑。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台灣之恥

台灣之子陳水扁終於在一片「政治逼害」、「白色恐怖」呼聲中被扣押以待法辦。這案件正正反映出台式民主的低劣本質。


陳水扁面對的是多宗發生於他總統任期之內的貪污案件,有關刑事案件的程序、如何作出抗辯、身為被告人有甚麼可以選擇的抗辯理由等等,律師出身的陳水扁理應不會不知道。可是在這個可以以理服人的情況下陳水扁不選擇作出抗辯反而一古腦將一切問題推給北京台北雙方,表示自己是馬英九為了向北京叩頭而被抬上祭壇的犧牲品云云;反之對於多項針對自己的貪污指控不聞不問,一概歸咎於政治逼害及國民黨打壓。


陳水扁這一舉動能否打甩纏身官司尚為未知之數,但另一方面揭示了台式民主可笑之處:只問藍綠、不問是非。即使是刑犯纏身,陳水扁依然可以輕鬆的糾結一班支持者大力聲援,他們當中固然有部份是「追星族」,對於陳某人所作所為不甚了了;然而更多的是明明知道陳某人是貪贓枉法的壞分子,只是他們覺得是台灣人的錢轉到台灣人口袋,只要不是進外省人的口袋就好.....在這種被台獨思想牽引的紊亂思維之下,台灣人變得不講是非對錯,一切但憑省籍政見、緩(獨)急之別決定。大貪官為了哄民眾、搶聚焦而絕食,居然成了烈士;依法辦事的政府被扣了一頂名為「政治逼害」的帽子.....(即使退一步,國民黨政府真的是陳某口中的「政治逼害」,相信陳某人主政時所幹的「政治逼害」會是更多、更骯髒吧)

老老實實一句,自回歸之後直到「掟蕉事件」為止,現時香港不但不能和衷共濟,反而強於內鬥而怯於辦實事,還振振有詞的說自己是在「議政」.....都是同一句,在今天的台灣我們看見了明日的香港。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救市?托市?救經濟??

中央大灑銀彈四萬億人仔防範金融海嘯侵華,股市即時飆升幾百點。電視新聞訪問內地股民有關所謂救市措施之見解,似乎內地股民對於中央措施並不受落,更謂希望中央「托一托」云云。


觀乎十項「救市措施」,大多是基建項目及支援農民政策居多,對於內地沉靜如死水一潭的股市似乎隻字未提,又難怪內地股民不大滿意。當大家覺得中央政策救市能力(至少是目前短期成效)成疑之時,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這些政策根本就不是以「救股市」而是以「救經濟」為目的?如果中央真的是要救股市,何不扮一下地方土豪的做法,將四萬億人仔為股市甚至是問題企業不就省時又省事又能顯出中央身為金磚四國之一的豪氣?四萬億就算不用來托市,也可以一舉買下幾間病入膏肓的西方金融機構呀,為甚麼有生意不做要提出基建?

我認為中央不理鏡頭前因為區區股票蝕了多少而哭哭啼啼的愚夫愚婦要求出手「托市」的要求是精明之舉。我們且看美國最大保險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IG在獲得美國布薯總統授權政府接手之後,那些高層在做些甚麼?不是出招打救業已水深火熱的公司而是用剛到手的納稅人血汗錢放大假玩樂去了!!面對自己國民的血汗錢,那些鬼子佬尚且如此揮霍,大家可以想像,如果中國將四萬億投放國際市場買下這些有毒資產,我相信鬼子佬輸錢的速度遠比我們在澳門的國內同胞在賭桌之上所輸的更快,反正不是自己錢嘛。

相反,如果將這些錢以救經濟之名投入基建項目,既可收增加就業之效之餘亦會加強人民生活水平,(盡可能)消弭貧苦差距。從壞處想,即使救不了經濟,所花的錢也不是白花:有別於三十年代美國Big Deal政策及九十年代日本「以基建抗衰退」不同,中國根本就是缺乏基建(特別是西部),白花花的銀子灑出去搞基建,得出來的是急需可用的公路鐵路而不是像老美日本一樣走入了「建了再拆,拆了再起」的死胡同;埋單一計,所得的經濟收益總比就此「托市」來得要高。

開口閉口托市,大陸股民還是幼稚得很。


Sunday, November 9, 2008

Project Yijin

雖然真的好「潮」,但這些年老有一個大惑不解的老問題縈繞心中:為甚麼「毅進計劃」的英文名是喚作Project Yijin??另一個問題是:那一位蠶蟲師爺提出這個無比低級的名字??

見微知著,香港教育界果然充斥一堆Shameless(鳴謝:Amy Lam)之輩!!

Monday, October 27, 2008

喜訊又一則

這個星期喜訊接二連三。繼阿屏弄瓦之喜後,昨日為我大學宿舍堂友暨法律學院師兄暨宿生會上上莊猴爺成家立室之大日子,身為學弟在此謹祝鍾生鍾太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P.S.原來五十條大漢同一時間做War Cry是如此的叫聲震天,相信在座非港大賓客難得再看一次。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喜訊一則

好友阿屏昨日順利產下近八磅BB女Jasmine,歷時少於兩小時(順產)。昨晚探望時母女平安,真係恭喜恭喜!!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F91觀後感(上)

我第一次看F91是在我十多年前讀中學的時候,第二次是在九年前讀大學時,而今次是第三次(若將小說版亦計算在內,這是第四次)。因為每一次看F91都是在人生不同的成長階段,所以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想:在「小朋友」階段當然是為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帥氣的MS而迷倒;到了「青少年」階段,最eye-catching的反而是男女主角若有若無的愛情(礙於篇幅,本片的主軸搖擺不定。缺乏一個鮮明主題是本片最大的一個敗筆)與及森口博子甜美的歌聲:

http://hk.youtube.com/watch?v=oO8uhxBhiU0&feature=related
http://hk.youtube.com/watch?v=vtimMSn78rE


到了年長以後,這個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反而是當中討論的政治問題。F91走出了多年不能走出、不能自圓其說的「人類擺脫地球引力而進化、革新」這個老掉牙的議題,而是帶出了一個新討論:民主政治是否所有問題的萬應靈丹?而貴族政治又是否一個極權及不人道的政治體制?一直以來,宇宙世紀高達的民主政權 --- 地球連邦政府相對於實施另類專制政權的自護體系都是民主的代表,然而這個民主政權背後所代表的卻是充斥了以權謀私、人人圖利自肥、到了有難時只懂卸膊的劣行,更不用提為了鞏固自己統治,不惜一邊利用「搜捕敵方殘黨軍」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邊出動軍隊壓制甚至屠殺被視為外國人或者是二等公民的宇宙移民。


這個情節是不是很而熟?對,不就是號稱最民主最自由的美國政府的拿手好戲嗎?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美國借搜補恐怖份子為名在各個戰場上肆無忌憚的屠殺平民:根據媒體報導,軍方為了造大殺傷敵方數字,不惜佈下陷阱,於伊拉克的街道中擺下武器,當有平民一時好奇要拾起時,躲在一旁的狙擊手就加以射殺並將這個「紀錄」當作殺死一名恐怖份子看待。事件被揭發後軍方辯稱根據軍方的rule of engagement,美軍會將所以持有武器的人都當敵對份子看待,而為了自衛可予以射殺;除此之外,美國又借反恐為名屢次入侵反恐盟國巴基斯坦領土並大肆轟炸,造成人命傷亡.......如此種種,全都巧合地在虛構的地球連邦政府所作所為當中反映出來,你說究竟是富野老頭先知先覺還是人根本就是一堆被重力吸引在地球的蠢材?

說回F91,民主政體的醜態在宇宙世紀123年時比起三十多年前來得有進步,起碼他們並沒有親手大量「抹殺」了人類.....我先挑兩件說說。

第一件事,在第二次新自護叛亂之後,連邦政府為了平息宇宙殖民地不滿,於是挑了最舊的殖民地大量注資重建並美其名為Frontier Side,表面上是新宇宙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是,和我們偉大的特區政府相似地,連邦政府只管出錢以求政治效果(民意/選票),至於錢用在甚麼地方,是否用得其所,那就用高登名句who fxxking cares?來作答了。正因為政府對於錢用於何處不甚了了,早就對遠方殖民地起了覬覦之心的布荷家族(你想像是宇宙世紀的李嘉誠吧,後來買了貴族家世成了羅拿家族,亦即故事中死亡先鋒的頭目)利用了「官商勾結」的機會安排了日後入侵殖民地的路徑;整個殖民地的佈置為了迎合羅拿家族的貴族國家口味特意佈置成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國家的模樣,甚至議事廳本來就是為了日後入侵殖民地的羅拿家族的宮殿而建造.....這種和連邦當初成立Frontier Side背道而馳的做法,連邦竟然懵然不知,他們只知層層從富商口袋中收取豐厚收入,又可以用建設殖民地一事來塞住其他人的悠悠眾口,一手挖鈔票,一手挖選票,能不快活嗎?

(待續)

Wednesday, July 9, 2008

井底之蛙

跨聯盟賽 好看又賺錢
2008/07/09
【世界日報/文/斯巴達人】
缺少王建民的大聯盟棒球賽季總是無聊一些,尤其對於像老斯這種打台灣來的移民,畢竟這項運動對許多台灣男孩來說,就好比是加拿大的冰球、美國的美足,棒球在台灣是個「國球」,因它而發生的許多愛國感人故事,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最近王建民受傷,聽說台灣的地下棒球賭盤就像台灣的股市一般──低迷不振!
洋基小老闆史坦布里納(George Steinbrenner)在王建民受傷第二天,馬上公開抱怨跨聯盟賽制,並希望未來該項賽制能修正,因為他的大將受傷了,要到9月初才能出賽,對於球隊戰績有影響,史坦布里納當然有他的觀點,但跨聯盟賽事已經是目前美國職棒大聯盟票房的「搖錢樹」了,賺錢都來不及了、還修正,或甚至取消,大聯盟對於史坦布里納的話可能只會聽聽罷了。
所謂的「跨聯盟賽事(Interleague Play)」始於1997年,第一場比賽是國家聯盟的舊金山巨人隊作客美國聯盟的德州遊騎兵隊,在此場比賽前,所有的國聯球隊要遇上美聯球隊,除了是在世界大賽之外,大概就是正規賽季前的熱身賽、季中的明星賽或示範賽了,之所以會有如此想法,也是因為1994年至1995年的美國職棒大罷工,後來復賽後職棒票房收入不佳,才會出此奇想。
跨聯盟賽的好壞處都有,例如國聯芝加哥小熊隊和美聯的芝加哥白襪隊球場相鄰不過幾哩,但從來沒對打過,球迷觀眾就衝著這個面子紛紛來看同城「兄弟鬩牆」,和平時美聯的投手上場打擊等都是賣點。
同樣的, 紐約洋基對上大都會、洛杉磯的天使對上道奇、密蘇里州內的紅雀對上皇家、俄亥俄州內的紅人對印地安人等,也因為如此,跨聯盟賽事平均為每場比賽多增加了至少6%的票房,雖然壞處是平常不打擊的美聯投手打擊時容易受傷,但職業棒球講求的是商機,有錢第一,其他都是第二。
況且洋基老闆也不需抱怨,自創辦了跨聯盟賽事後,洋基的113勝79敗的跨聯盟賽事戰績,是所有隊中最佳的,等於說洋基隊靠此賽事還進補了一番。
對於美國聯盟的投手來說,到國家聯盟球場比賽最痛苦的就是要上場打擊,每個投手平常在投手丘上一副威風八面的樣子,一摘了手套拿起了棒子就不是那樣了,打擊姿勢扭捏、打「地瓜球」,三振出局等醜樣子都出來,不過有些投手就是會打擊,例如目前在亞特蘭大勇士隊傷兵名單的漢普頓(Mike Hampton),生涯有15支全壘打,曾有一季打擊率高達3成44,小熊隊王牌投手贊布雷諾(Carlos Zambrano)也有個六支全壘打,平均生涯打擊率有個2成36,全壘打大王、洋基傳奇貝比魯斯(Babe Ruth)不但會打,也曾是個優秀的投手。
其實打過棒球的讀者都知道,與其選擇投出一個三振或是打一支全壘打,大家都還是選擇後者,尤其對於一個棒球員來說,從少棒開始打擊就是基本訓練的一部分,王建民因為跨聯盟賽事跑壘中受傷,只能說惋惜與不幸,但是因此就質疑跨聯盟賽事的必要或要求修正,卻未免因噎廢食。
【2008/7/9 世界日報】

台灣人,就是這樣的自以為是,這樣的眼光短。彷彿整個Major League就是為了王建民而存在,彷彿失去了王建民Major League不再可觀。坦白一句,雖然這兩年王建民都是以單季19場勝投完成賽季,但和其他賽‧揚獎(Cy Young Award)強投如Zito及Randy Johnson不一樣,王建民站出來就硬是不能給人一種「壓得住場」的感覺;兩年的十九勝,有不少是因為洋基的打線救了他。試想想如果今年王建民沒有受傷的話,以今年高薪而不濟的打線,王建民取得了十九勝才怪。

算了吧,就讓台灣的土包子繼續自以為是,以為今年洋基的不濟是單單因為少了他們的「阿民」吧,反正對他們來說,沒有王建民,今年的賽季早已完了。在這個問題上,大陸人還更實際:即使少了姚明,今年的NBA依然好看,黃綠對決依然經典。

Sunday, July 6, 2008

重看《喋血雙雄》有感

日前再重溫了吳宇森的《喋血雙雄》。這套電影被喻為是吳宇森拍得最好的電影,好得連他自己也不能拍出一齣比這更好的電影。

電影故事情節其實是借來的橋段:職業殺手小莊出任務時誤傷歌女Jennie而令她近乎失明,為了補償自己的罪,原本打算金盤洗手的小莊唯有不斷接任務籌錢為Jennie進行手術。不斷發生的案件令李sir開始盯上了小莊,與此同時,小莊的經理人四哥正夾在小莊及打算除去小莊的老闆之間,進退兩難.....

情節就是這樣簡單,其他我不多說了,因為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老套的感受免了吧,但是我仍然有幾個地方是相當感動的:

首先是已經絕跡銀幕的朱江。他飾演了退居二線的老江湖四哥,被夾在老闆的「財」及小莊的「義」之間,他出賣過小莊但又為了盡朋友的恩義而隻身赴死,在槍口之下,四哥口中說出最令人心疼最令人感慨的一句「做狗,都要執正啲」。

其次是李sir和小莊由敵至友的情義。最後一幕的教堂槍戰,李sir問小莊:「識咗你咁耐,都仲未知你真名叫乜嘢喎」小莊答:「乜有需要知道咩?」對,已經將生命交託給對方,早已肝膽相照,知道真名重要嗎?

最後一點是法律與人情之間的灰色地帶,這個問題我在咖啡店已經見過不少,亦曾經令我心中非常難受,這個對於「正義」見解的轉變更間接令我離開了咖啡店。一幌眼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我仍是不後悔。

Thursday, July 3, 2008

Revival of Samurai Spirit

最近好想重拾因傷而放下六七年的竹劍.......不知道能否如願?

畢竟劍道是一種身心俱全的鍛鍊,一旦上手,終身不會放得下。即使手中無劍,心中亦應有所準備;事後不忘「殘心」......

不知何時才能付諸實行?

Monday, June 23, 2008

淺談《異形》與女性主義

最近重看了科幻片經典作《異形》系列。坦白一句,向來認為只有第一、二集才是經典,其他兩部續篇都只能博得「狗尾續貂」這句評語。很明顯整個系列到了第三集理應告一段落,可是霍士公司硬要搾出最後一滴商業價值,於是就硬拍了一套淡而無味的第四集,結果票房一如所料的仆直。第一二集之所以經典是因為第一集造就了大導演列尼史葛(《帝國驕雄》、《黑鷹十五小時》)及外太空驚慄片的濫觴;而第二集賣點除了用錢如流水又偏偏是賣座(例子有《未來戰士》系列及"You jump, I jump!!"的《鐵達尼號》)導演的占士金馬倫外就是那一幕幕彷彿是電腦遊戲般的人獸大戰場面。

今日要談的,正是第二集。

不論劇情是否發生在太空,一般驚慄片(特別是女權主義尚未抬頭的pre-1980's)的主角都是以男性為主導。女性通常都只是變態殺手/怪物的俎上肉、盤中飧;即使得以不死,亦只會是主角的負累、唯一的「功能」就是尖叫。即使是《異形》內女主角Ripley都只是硬着頭皮對抗異形(片中通稱Xenomorph),到最後更是在一片戰抖之下擊退了異形,贏得殊不光彩但又是在情理之中:整艘太空船的船員都為異形所殺,只剩下手無寸鐵的主角及一隻貓,難道你會覺得主角會突然發難,徒手將異形撕碎嗎?

自從1961年人類首次突破了大氣層,開展了所謂「太空時代」開始,太空的開拓一向都是男性的戰場,即使女性的步伐起步並不遲(歷史上第一名女太空人在1963年已經升空),但人數方面抑或是參與層面仍是以男性為主,似乎太空依然是男人的聖域。就連電影也反映出這個現實:例如《星球大戰》系列當中,絕地武士仿如中世紀的教會騎士團一樣清一色是男性,女人在這個故事中只是佈景板而已;當然越戰以後女性地位有一定提升,如《太空英雌芭芭拉》等以女性為主角的太空科幻片出現,但畢竟這是少數。這一切到了第二集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整套電影忽然變得充滿了「女性主義」的味道,在一片陽剛氣氛之下最突出的竟然是女性中心主導的劇情,其他男性角色不是淪為丑角奸人就是靠邊站。不是嗎?海軍陸戰隊的兵頭只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大嗓子,最後成為了異形的點心(但在現實中該演員可是美國退役軍人,可不要跟他找碴);而指揮的校官呢,更是一個臨危必亂、部下遇險時只懂得呆若木雞的笨蛋;即使強如Corporal Hicks,在戲中的作用只是教了主角如何使用步槍及提供了槍枝,到最後亦要靠主角才得以保住小命。

你想要再多一些例子嗎?在電影講述主角及海軍陸戰隊乘坐太空船到太空殖民地途中,主角駕駛了Power Loader(即是劇中高潮一戰中主角所用的工業起重機械人)幫忙運送彈藥。當指揮官Gorman詢問時,Ripley表示自己已經領有起重機械人牌照(第一集亦有提及Ripley有駕駛太空船執照,只是在第二集開始時被萬惡的衛蘭‧湯谷集團吊銷以報復Ripley擅自將異形轟出太空的行為),Gorman隨即苦笑搖頭,大有「豈有此理」的意思。這段其實是為最後決戰鋪路:女性不但像男人一樣能操作大型機械,而且最後利用這個技能重施固技再一次將異形轟出太空。這一點不是正好與1914-1918年一次大戰時女人在後方工廠撐起半邊天互相輝影嗎(順帶一提,正因為這個契機,號稱議會政治最成熟的英國才會在一戰後賦與女性選舉權,英國賴此得以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達到全民普選的目標)?

除此之外,電影的宣傳海報及VHS錄影帶的封面都是主角Ripley抱着孤女Newt再手持步槍及火焰嘖射器,加上扮演主角Ripley的薛歌妮韋花六呎的身形整套電影都充斥了Unisex的味道。別忘了,最後兩場大戰的參與者都是女性:主角、小孤女及異形「皇后」都是女性。

啊,忘了一點,在設定上占士金馬倫認為異形是在「社會生態」上比較接近螞蟻及蜜蜂的:即是一個女皇孕育及管理一堆男性(雖有論者謂Xenomorph不分男女,但據設計異形的H.R. Giger構思,異形頭部外形像男性生殖器,加上異形是在「社會生態」上比較接近螞蟻,故亦有認為Xenomorph本身是男性的觀點),由此看來,導演對於男女性的看法自然是不言而喻罷。

Wednesday, June 18, 2008

都市傳說(其三)

(續上)


社會為甚麼需要都市傳說一類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方法呢?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正式的社會控制方法未能充份發揮功效甚至失效。就以「鈎」及「吊在樹上的男友」為例子,這兩個故事的主線是告誡年輕女性「和男孩子單獨約會是會遭遇險事」。你想想,當少女把父母勸阻看成耳邊風、將教會禁慾的訊息拋諸腦後時,這些聽起上來真實無比,令人毛骨悚然而偏偏有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正好就是最後一道殺手鐧令少女們乖乖的自我禁足。


上述的兩個故事的主要描述對像以至目標聽眾都是女性,至於男性方面亦有類似的故事。在都市傳說中有比較高知名度的有「有牙陰道」的故事。對於血氣方剛、把持不定的男孩子,你對他們說不禁慾會遭耶神天譴他們絕對會當作耳邊風;但若和知他們若偷食禁果會有去勢之虞的話,我相信部份人真的會乖乖禁足。畢竟耶神是遠在天邊,而當公公之險可以近在眼前,若是你你會如何選擇?〔按:「有牙陰道」的故事知名度之高連荷李活都拍了一套以此為題材的新片「小心有牙」,當然題材的focus是在兩性關係身上〕


再舉一個例子,早前「疏忽照顧子女」的事件一樁接一樁,法庭的判刑似乎未對大意的父母產生阻嚇作用,不如作個小故事嚇一嚇大意的父母吧?「香甜烤焗BB」就是箇中的表表者。北美地區非常流行「褓姆(baby-sitting)」這玩意,即是找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在父母外出(例如去看電影或者是上館子)時代替父母看管小朋友。可是由於這些褓姆本身不比要看護的小朋友年長不了多少,加上褓姆質素良莠不齊,故此近年不斷出現褓姆只顧自己盡興而疏忽照顧的事件甚至是褓姆虐待小朋友的慘劇;而「香甜烤焗BB」正因為這個現象而應運而生。

「香甜烤焗BB」不同版本都走不出一個範疇,就是父母上館子/電影院之類而將小朋友(為了「劇情」需要,十居其九受害者都是嬰兒,否則不能將其塞進焗爐)交給褓姆照顧。可是,基於不同原因(不論是電話溝通出現問題抑或是褓姆食了迷幻藥)褓姆都會有意/無意地將小朋友塞進焗爐內。當父母趕回家時,焗爐剛好煮完,最後一味香噴噴的「烤焗BB」就如此出爐了。這個故事的含意是,父母不論是工作抑或是玩樂,外出時都應該將小朋友交託信得過的人照顧;若是不能的話就不要外出了.... 外國個人主義極重,家翁兩老想老輕媳婦好好照顧孫兒,與其不斷絮絮不休的告誡,不如來個「香甜烤焗BB」來得有用,我想應該會比嘮嘮叨叨易得入耳。

最後想講講一則橫誇時空國度的都市傳說--- 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是整個plot並非一般都市傳說般是近代人所造,反而這個故事已經有約二千年歷史。在猶太新約紙草經《使徒行傳》8:26-8:46就有一段「腓利和衣索匹亞的太監」故事:

「有主的一個天使告訴腓利:『你動身向南走,到那條從耶路撒冷通往迦薩的路上去。』(這條路已經荒廢了。)腓利就動身前往。在途中,他遇見一個衣索匹亞太監。這個人是一位高級官員,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手下經管財務。他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歸途中,他坐在自己的馬車上誦讀先知以賽亞的書。聖靈對腓利說:『你過去,靠近那車子走。』腓利跑過去,聽見太監正在誦讀先知以賽亞的書,就問他:『你所讀的,你明白嗎?』他回答:『除非有人開導,我怎能明白呢?』於是他邀請腓利上車,跟他坐在一起。他所誦讀的那一段經文是:他像一隻被牽去屠宰的,像一隻在剪毛人手下的羔羊默默無聲;同樣,他也一言不發。他忍受恥辱;沒有人替他主持正義,也沒有人能指出他的世系,因為他在世上的生命已到了盡頭。太監問腓利:『請指教我,先知這段話是指著誰說的?是指他自己呢,還是指著別人?』腓利就開口,從這一段經文開始,向他講解關於耶穌福音的事。他們經過一個地方,路旁有水,太監說:『這裏有,我不可以就在這裏接受洗禮嗎?』太監就吩咐停車;腓利跟他一同下到水裏,為他施行洗禮。他們從水裏上來的時候,主的靈把腓利帶走;太監再也看不見他了。他繼續趕路,滿心快樂。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一帶地方,在各村鎮宣講福音,直到他來到凱撒利亞。」

類似的故事亦出現在中國明代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之內(實則羅生抄自干寶《搜神記》),原文請閱《三國演義》或《搜神記》。所以都市傳說其實是一件歷史非常悠久的產物,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文化結晶。

同場加映第一篇五個故事的背後真相

  1. 某快餐店炸雞為老鼠肉之傳聞在我兒時已有。同學言之鑿鑿謂老鼠意外掉進油鍋中炸熟。不過若果屬實,沒有沾炸粉的死老鼠應該還是毛茸茸的,為何食客要食到中途才知道?應該一摸上手就知道了吧!(按:這故事不是土炮故事,在美國這個故事已經有幾十年歷史。)
  2. 又是一個兒時傳聞,在我健教課時老師用來「勸喻」學生勤洗頭(well, another form of informal social control.....)。對此我只能夠講一句:若果有很多昆蟲在頭髮內蠕動又咬頭皮,女星都沒有特別反應直到昆蟲咬入腦袋才知道的話,我想這個人要去驗一驗神經系統吧。順帶一提,這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舶來貨故事。
  3. 上環地鐵站原名是「林士街站」,原本地鐵公司打算將林士街站定作港島南線的轉車站,只是因為某原因擱置到前年才又上馬,只是地方已經不是原先設計的地方。有關傳說的月台其實就是港島南線原定的路軌及月台而並非傳說中「封鬼」之地。經過實地視察,「封鬼月台」和現時港島線是成九十度垂直,即是一條南北走向而另一條是東西走向,答案是甚麼,心照。
  4. 我有一位同年仙(本港某學店術語,即是同一年經過宿舍迎新營的堂友。此術語其他大學不適用)醉後摸過四不像,如今佢滿肚腸肥地駕着平治開蓬車做其大老闆去,你說這個故事是否屬實?(按:某宿舍官方答案是「四不像」故事是堂友刻意創作以制止遊人多手摸這個古蹟而引致破壞云云,又一個informal social control)
  5. 這個宿舍的房間地毯是藍色的,更重要的是房間地毯是在十數年前某一個星期六早上所鋪的。為甚麼我會知道?因為當時我在場,而且是工人工作的聲響弄醒了我。
  6. 最後一項,如此震撼主題,生果報方向報月亮報還不大字標題,再煽動中國旅遊威脅論好等賣紙倍增?這個傳說,太假了吧........


Friday, June 6, 2008

都市傳說(其二)

(續上)

其次,都市傳說其中一個「大賣」的原因是,除了少數例子之外(如外國非常知名的「彈簧腿傑克」及曾經被荷李活拍成電影的「飛蛾人」)這些故事的標的物並不像一般恐怖故事以鬼魂怪物為主,反而是日常生活會出現的事件,特別是殺人事件(如「鈎」、「後座殺手」、「樓上打來的電話」)、凌虐事件(「割腎陷阱」)、每日食的食物(大量有關某連鎖快餐的傳說、或者是網上擺明車馬賣人肉的公司)、甚至簡單如動物〈「坑渠大鱷」)、香港某大狀政客哃嘛市民的用語或者是一首香港不太流行的歌曲(Gloomy Sunday)都會是都市傳說的題材,而這些題材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會赤裸裸的觸及不少社會禁忌(例如性的表徵、男女不平等、種族歧視甚至是食人主義[Cannibalism]等等)或者是觸手可及的事物背後因為未知的事實而產生的恐懼。

先講講殺人事件,美國這個國家是一個出了名充斥各式各樣暴力事件的國家,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國家出奇地盛產「連續/連環殺手(serial killer)」,全國每年都有數千人從世上人間蒸發,有好多人認為這些失蹤人口很大機會就是連續殺手的傑作。因為連續殺手尤其是作案手法為有組織性者是較難從普通人當中辨認出來(當你知道某人是這類殺手時,通常你的性命只剩幾秒時間),故此連續殺手的神秘及他們所作所為帶給一般人的集體恐懼(「不知道我會否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恰巧令他們成為都市傳說的其中一類主角。當然,以連續殺手為主題的都市傳說都有相同的漏洞:殺手居然會罕有地留下活口並將駭人聽聞的故事公諸於世,但這些漏洞卻不礙一個又一個有關凶殘殺手的都市傳說流傳世間。總之這些故事的tagline都是一句:凶狠的殺手,就在你左右。

除了殺人事件之外,這十年間流傳得比較密的都市傳說還有「割腎事件」。這個故事通常是說受害者(九成是男性)有一個浪漫的晚上,春宵過後發現自己身處一個舖滿了冰塊的浴缸(或者是大桶)之內,身邊總有一封信,告知他已經有一邊腎被割去並賣了給器官販子。施害者不知發了甚麼慈悲,除了只割一邊外更為了受害者打了麻醉藥及召了救護車。不論是甚麼版本,受害者第一個反應都會是不相信,第二個反應一定會是摸了摸後腰就發現有一個創口,但至於受害者最後是否得救,警方是否追查到凶手下落一概不知。總之,故事發展到最後一定會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在陌生環境千萬別喝醉」。



大家或者會覺得,這些都市傳說大都是一些真偽莫辨而又聳人聽聞的故事。既然大都不是事實,為甚麼大家都會樂此不疲地流轉這些故事?


信奉功能主義(我知道功能主義已經有少許過時,但我只是為了提出議題而不是嚴肅的學術討論,加上我不是社會學家,所以拜託不要跟我爭辯)的社會學者認為,根據「適者生存」的理論,某一種社會階級以至某一種社會現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個社會階級/現象在社會中是執行了一些社會功能而有其存在價值,亦因為這個存在價值的緣故而沒有被不斷演變的社會淘汰。


藉此引伸,都市傳說亦有其社會上的功能才會屹立至今。姑且不談作者們在「創作」及「再創作」這些故事,以及流傳者在成功令人相信故事的真實性時所得到的成就感,一般來說都市傳說都有以下的功能:


首先是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都市傳說從某程度上是法律、社會常規等等正式社會控制手法以外一些能夠達到相同功效的非正式手法。例如「鈎」的故事當中的潛台詞是「不要和男朋友到偏僻的地方卿卿我我」;「割腎事件」的故事是要教訓我們「千萬不要在陌生的地方喝醉/不要性濫交」;而「樓上打來的電話」想表達的是,打工時一定要專注,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待續)  




Wednesday, June 4, 2008

都市傳說(其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所謂「都市傳說」?如果大家對這個字眼感到陌生的話,那麼大家又對以下於八十至九十年代流傳得火熱的「新聞」有沒有印象?

  1. 某連鎖快餐店的炸肉一度盛傳為老鼠肉;
  2. 某位留「巴黎鐵塔」頭髮型的女星拍外景多日後,因嚴重頭痛求醫而最後不治。醫生進行解剖時發現該女星的「巴黎鐵塔」頭內竟然蓄了一窩蟑螂,就是這些蟑螂吃去了女星的半邊腦袋;
  3. 上環地鐵站中間有一層沒有列車使用的月台,而這個月台兩邊盡頭被兩幅磚牆密封,原因是為了封住地底的「住客」。而彩虹站在兩線路軌之間有一個不論扶手電梯、電梯抑或樓梯都不能到的月台,據聞這個月台的路軌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地府;
  4. 某大學宿舍門前有一個石像是摸不得的,否則厄運連連:輕則考試落第,重則小命不保。若某大學生因意外離奇死亡者,該學生定必曾經不小心碰觸石像;
  5. 同一所宿舍的紅地毯是一個被讀書讀瘋了的醫科生室友所殺的大學生,因被害時所流的血染污而成;
  6. 兩名少女結伴遊深圳,結果被大陸器官販子摘去眼角膜而流落異鄉.....

〔按:上述傳說的「答案」我會稍後告訴大家〕

入門讀物:有關都市傳說,我會先建議大家閱讀美國猶他大學教授Dr. Jan Harold Brunvand的著作"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 American Urban Legends and Their Meanings"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是故事書,雖然書中會有多個美國知名的都市傳說的簡述,但這本書最主要的功能是從人類學及社會學的角度剖析都市傳說,例如都市傳說不同傳播方式的起源、傳說內容如何因應美國社會的演變而進化、又或者是傳說背後有甚麼人想將甚麼訊息帶給傳說的受眾等等。故此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這本書其實是學術味頗濃的著作。

都市傳說的出現本身已經是一件足堪玩味的事:在從前資訊並非爆炸的年代,一切訊息最初是靠口耳相傳,即使用文字記錄亦並不流行,一件小故事的流傳最多都是市井之間傳播,都市傳說要搞也搞不出甚麼花樣;當印刷術興起及傳播媒體越來越發達後,要流傳一則都市傳說就好似投石於湖,小石雖小但其漣漪可以盪得老遠;那麼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普及之後,這個比喻就可以變成根據「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所言,一隻美國的小蝴蝶拍一拍翅膀,東京就可以颳大風的「理論」相彷。一則原本令人匪夷所思,真偽不分的故事隨時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極大影響。

談到對社會的影響,通常社會對於都市傳說的反應通常有以下幾種:(1)嗤之以鼻,亦不會去求證,只當故事聽了就算;(2)傾向否定/質疑,但會嘗試從其他途徑查證(或者挑戰)故事的情節;(3)傾向相信內容,而且主動向社會其他成員傳遞故事內容及背後訊息;及(4)明知都市傳說的情節是虛構或者是極度誇大事實,但為了惡作劇依然當故事是真人真事的看待。總括來說,人們多是會持聽了再算的態度,即使是絕不相信者亦不例外。

大家為甚麼會對都市傳說採取這個態度呢?其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都市傳說的內容正如前述是會因應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聽者即使是一早知道某個都市傳說是虛構的,同時亦知道整個故事情節,亦都會抱着「看看故事今次會怎樣」的心態再一次聽。好像香港某一大學一個有關「橋」的傳說,二十一世紀在網絡流傳的版本已經和當年在大學迎新時所聽的版本有所不同。正因為大家多年的大學生活都知道絕無此事,所以會以「八卦」的心理看待,不知不覺間就被故事所吸引。這個情況和不斷追看香港電視台肥皂劇的心態差不多。(待續)

Tuesday, June 3, 2008

純屬巧合?

先看新聞一則:

-----Quotation-----
被捕後信基督 高院法官施洗 (明報) 06月 04日 星期三 05:05AM
【明報專訊】地產行內人稱「Mark哥」的首被告陳雁樓,案發時為中原地產高層,位至中原(工商舖)的董事兼總經理,其大律師求情時透露,陳被捕後信奉基督教,並由「長老」(教會職級)的高院法官張舉能為他施洗。

代表陳雁樓的資深大律師郭棟明昨在庭上指出,陳06年10月被捕後信了基督教,其施洗儀式由「張舉能長老」主持。據悉,「張舉能長老」正是信奉基督教的高院法官張舉能。

此外,陳自06年11月起,為所屬基督教敬拜會從事義務工作,教會一名區長吳先生亦為陳撰寫求情信,指陳向他坦承曾經犯事,毫不隱瞞。辯方亦呈上由基督教敬拜會名義發出的文件,指教會受陳的真誠謙卑感動,希望判刑的意圖正面,好讓陳重建人生。

基督教敬拜會(The Praise Assembly)於1987年由醫生王世岳、律師陳世強及講師胡平凡成立。最初在灣仔軒尼詩道水手會地庫作主日敬拜,約有40多人參與,隨聚會人數漸增,現時各區設立8個地區教會及13間培訓中心,成員逾3000人。
該會提供各類社會服務,贊助非牟利團體「致愛社會服務中心」的運作,提供長者及病人關顧服務、本地及海外升學服務、二手家俬買賣及餽贈等。據悉,張舉能是教友之一。
-----Quotation Ends-----

我們在閱報時不時看到類似的新聞。每每是有人被捕後,在出庭審訊前立刻決志受洗,在作供時就大剌剌地以「基督徒」身份手按聖經宣誓之後就在律師引導之下講大話(有身在刑事司法制度活動經驗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控辯雙方在庭上所講的都是大話,至少不是事實的全部,只是包括法官在內的大家都知道這事以「隻眼開隻眼閉」態度看待,只要大話不太過火及沒有證據指明作供是大話就算了.....沒辦法,誰叫講出「整個」事實全部的人都是收敗訴收場?),如果可以博到脫罪的話就萬事大吉,否則以「基督徒」身份在求情時總有一兩分同情分,搞不好原本可以身陷囹圄的可以賺個緩刑甚至社會服務令了事呢。

今次這個案件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多方近乎天造地設的「巧合」,被告在犯事甚至在出庭時剛好不是基督徒、他在出庭前巧合地蒙主感召以近乎光速決志再受洗、繼而再以「基督徒」身份裝出一副懊悔含恨的樣子博同情分;更巧合的是他去的教會是有一個當長老的高院法官、最最最巧合的是這個法官長老為被告施洗,巧合程度比起不買六合彩的我一注獨得金多寶還要低....如果一切都不是刻意安排的話;現實是,這些個案幾乎隔一輪就會出現,所差別者只是程度及見報率。

明眼人一見就知道,這是辯方律師的常用技倆,而且屢試不爽故此「回帶率」極高,反正所需的成本低而效果可以很顯著。近年最成功的例子是咖啡店「無晒影」行動中被捕的陳少寶,他在庭上扮出一副可憐兮兮的信徒模樣可以說是近年「演技派」的佼佼者。更吊詭的是,當他被判無罪步出法院時高舉他的「神」並高聲讚美時的表演更是十年難得一見的笑料...忘了補充,他所高舉並讚美的「神」不是耶和華,而是「Sony Eric神」。[按:這案件是近年咖啡店最失敗一役,做法亦不敢恭維。可幸的是主審法官早看穿了這套技倆,只是礙於法律技術不得不放生這個貪財不堪的「虔誠基督徒」]

本人在咖啡店工作時就看到透這些所謂耶教徒的勾當。話說有一次我有份幫忙高等法院的一宗審訊。在「案中案」的審訊(voir dire,一般而言最常見的是就控方證據的可呈堂程度(admissibility)而進行的聆訊。因為這個聆訊只是arguement of law 而不是arguement of fact,故此沒有必要在陪審團前進行。現時做法多為先進行「案中案」,完成後才開始正式審訊)當中,因為沒有陪審團的關係,被告會展情展示他們的真我個性,包括喃喃自語、目露凶光地睥睨你、休庭時刻意走在你面前講一些不堪入耳的說話等等。

不過當案件進入正式聆訊的階段,你會以為告錯另一個人:被告頓時變成一個笑容可掬、謙恭有禮的君子。戲肉是當他們要為自己自辯作供時,文書總會問他們是否要用「宗教式」宣誓(按:這個所謂「宗教式」宣誓單指基督新教,好像這個世界只有基督教一種宗教似的,而你也不要指望法庭會有古蘭經給穆斯林使用。這個宗教霸權在此不論),而他們總會忽然露出對聖父聖子聖靈的孺慕之情,以虔誠的語氣說:「我是基督徒,要用宗教式宣誓。」乖乖不得了,昨天「案中案」時大言不慚承認已嫖妓多年的他還是用非宗教式聲明,何來忽然上帝感召你?

好了,到了求情時辯方律師又忽然掏出一堆教友、牧師的「求情信」,表示被告信仰堅定,可能因一時「跌倒」(基督徒頗喜歡用來掩飾自己犯錯的形容詞)而犯罪而要求輕判云云....怪了,牧師又怎知忽然信神(不知是耶和華還是實在實在救了陳少寶的「Sony Eric神」)的他又會是「信仰堅定」?總不成這些信好像公司給僱員進修報名時用的reference letter一樣是樣辦內容?

姑勿論你的結論是甚麼,我想指出的一點是,利用香港一般人以為「基督徒品行較高尚」的思想盲點,藉「忽然轉基」手法為自己脫罪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手法,長遠計搞不好更會令人有一個印象「基督徒較多/較易犯法」。如果你覺得這個做法是挺有用的話,你倒不如由今天起信主返教會,我相信當你需要問教友寫求情信時,你得到的數目會比「臨入牢房抱耶腳」的被告要好,因為在其他人眼中你只是「一時失足」而不是借教會過橋。當然囉,暗地裏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是早有預謀,只差何時需要求情而已。

一個人是否為自己犯法的是否內疚,是看個人的心而不是在法庭內選擇手按聖經宣誓與否。基督徒犯了法還標榜自己是基督徒並不見得你的品格會比其他不是基督徒的被告高尚,反而只會突出你的無恥行為令本來聲名狼藉的基督教又多一筆胡塗帳而已。

後記:今次耶神忽然沒有「救贖」(至少在世俗層面)陳某,法庭更重判入獄。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耶神都幫你唔到!

Tuesday, May 27, 2008

自欺欺人

前陣子經濟日報副刊有一篇由所謂「空姐作家」執筆的專欄,講述四川發生大地震後有人質疑其所信仰之基督教,謂「若你的神是慈愛的話就不會不斷發生天災」,而該「空姐作家」提出反駁,她不會相信她的神是製造這些苦痛災難的根源,而始作俑者應該是魔鬼撒旦云云。從她的言論可知這個「空姐作家」只是一個對其宗教認識不深甚至只是掩耳盜鈴的掛名信徒。 為甚麼?首先她口中宣稱猶太神耶和華是掌管「一切」。這個「一切」除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以外,言下之意當然亦包括「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從這個角度看,耶和華不止是掌管好的事亦掌管不好的事。不是嗎?耶教徒每每在經歷困難苦楚時都會向「主」救助,或者將這些困難苦楚稱之為「主」給予的「功課」、「試煉」,所以大言不慚地為耶和華及苦難割席只是顯示該作者對於基督教的認識只是拾牧師傳道人的牙慧而已。

不信嗎?看看《舊約聖經》入面很多災難痛苦都是耶和華的旨意甚至是耶和華親手泡製的好戲(按:以下採用《聖經》故事只為闡述論點,共不代表《聖經》故事是正確、史實,本人亦毫不相信這本故事書):



(1)首先第一樣就是將人類逐出伊甸園這片樂土,男人要辛勞工作才得食,而女人就要受十月懷胎產子劇痛,不能得免;


(2)因恐懼人類威脅自己威權(單純因為人類不知好歹的興建巴別塔),而出手令人類語言紊亂不堪,繼而因為溝通出現問題產生不必要的爭執甚至戰爭殘殺;


(3)只因耶和華眼見地上「充滿邪惡」,於是降大洪水滅絕地上除所謂義人挪亞及一切水族生物以外的一切,比滅絕師太更滅絕人性。猶記得當年南亞海嘯時,有為數不少心地涼薄的「基督徒」叫囂,話南亞海嘯是耶和華為了剿滅不信主的國家而引發的大洪水。只是其後引發大量網民反感,與及受害者當中實有不少西方國家的疑似基督徒,這些奴性十足的香港「基督徒」才懂得收口潛水。老實說,他們最令人扼腕的地方不是幸災樂禍的心態(因為這是香港基督徒的一個特性)而是他們對於常識的匱乏。《舊約》入面的「大洪水」是世界四十天連續降雨的結果,《舊約》亦無提及曾經發生過地震;但南亞海嘯卻是因地球海底板塊活動所引發的大型浪潮,與天氣是否晴朗完全無關。可憐香港那些「基督徒」為求突出自己宗教方為真命天子而不惜魚目混珠將地震引起的海嘯(Tsunami,日文原名為「津波」)曲解為暴雨而成的洪水(flooding)了。如果這個錯是無心的話我只能說你是無知,但若然是刻意的話那就其心可誅了.....可幸今次汶川地震他們學了乖,用了曲線方式傳教,再沒有做出「犯眾憎」的行為。


(4)根據《出埃及記》,耶和華親自出手令法老心硬(不要再跟我辯聖經文字背後的意思,你可德可能為護教任意解讀經文?)從而拒絕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了「懲戒」法老,耶和華藉摩西之手示演十次,一次比一次暴力,一次比一次不留情。最後一次「示現」(或者可以稱之為「降災」),耶和華帶來的不只是蝗蟲血水等等玩意,而是明刀明槍的屠殺---屠殺所有埃及人的長子。觀乎《出埃及記》記載,耶和華屠殺埃及人長子是因為法老心硬,而法老心硬本來就是耶和華的傑作,如此看來這件事不折不扣是耶和華自編自導自演的大龍鳳,為了一展自己的「大能」而賠上了多少無辜的性命,難為這個專欄作家還說不相信她的神是製造這些苦痛災難的根源。


(5)還有,在耶教徒將耶穌的言論奉為圭臬時又有沒有留意到他曾經講過這些說話?「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 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2-9:3),換做現代說話,耶穌說的話就是說「佢盲唔係因為佢做錯乜野,只係上帝要show off一下,所以咪搵件實驗品出嚟玩下囉」這個答案比起生果報文痞李某的「天譴論」更令人齒冷,打個比喻,我為了show off我接骨續肢的神技,我刻意先斬了你四肢再行接續,這是顯得出我的神技還是能夠彰顯我的冷血?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而喻吧。你要show off你的「大能」沒相干,只是為了show off你的「大能」而先要摧毀一個人的福祉的話,我第一個感受是未感受到你的大能就已經覺得毛骨悚然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最重要一點是,這段經文帶出的一個信息:所謂苦難根本就是耶和華自己施加在人身上,再說甚麼話為耶和華開脫只會是胡扯。


說了這麼多之後我要重申一點,耶教徒面對他人的指稱通常只是一句「你斷章取義、歪曲聖經」就了事,而對對方指稱的標的(subject matter)採取迴避態度。我認為,基督教特別是新教主張可以為不同情況(說穿了就是為了傳教及護教,這在我曾經身為耶教徒的日子時屢見不鮮)自由演繹聖經,即使上至長老下至普通信徒亦都照單全收;既然普通盲信耶教徒都可以依自己意思選擇及解讀聖經,為甚麼非信徒一引用聖經就一定是「斷章取義」?是不是一字不漏的內容quote全本聖經才不是「斷章取義」?奉勸一句,「真金不怕洪爐火」,一個對質疑及挑戰採取駝鳥政策的宗教,再高喊千千萬萬句信望愛也是徒然。

Tuesday, May 20, 2008

半旗為民而下

中國連續三日全國為汶川地震死難者哀悼,一切娛樂、喜慶活動甚至北京奧運聖火接力傳送全部停擺。今次中國國旗是第一次為了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而非政要而降下一半,雖然汶川地震並不是甚麼喜事(我更不想再發生要令全國哀悼的事),但令人稍稍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在處理今次天災的人性化手法遠比三十二年前的唐山地震大大的進步,甚至比起那個選出一個低能好戰總統的世界超霸、與及口中喊反黑金但實際上連名字都有半個騙字的小小島國還要好。至少我覺得溫總這個紅褲子出身的地質專家一手摔開為他急救的人員,寧願手臂淌血亦要繼續指揮救災的一幕是真情流露而非像香港電台某「有我講無你講」的主持人所講的「政治騷」。
我相信只要給中國時間,她一定會做出一台好戲。

Sunday, May 18, 2008

溫總加油

事已至此,身為中國人一員我只能向胡總溫總及一切為今次天災救援同胞的官兵人員等等講一句:「加油!」
(P.S.:吳志森,你這個毫無人性的混蛋還是把自己關在茅坑,反思一下你濫用言論自由的結果吧!)

Tuesday, May 13, 2008

真相大白

大家一直被邪基誤導,以為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都是「主內弟兄」。有關「達爾文臨終歸主」的謊言在外國已經被定性為「都市傳說City Legends」(http://en.wikipedia.org/wiki/Lady_Hope)(在奴性極重的華人基督徒圈子這個「故事」依然被奉為「達爾文是基督徒」的重要證據),所以不再累贅。今次要說的是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日前,有外國拍賣公司拍賣一封愛因斯坦的私人信函(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200805/20080514348728.html):

愛因斯坦親筆信:信仰上帝幼稚 猶太非選民


(法新社倫敦十三日電)拍賣商說,知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親筆信函本週將在倫敦拍賣,愛因斯坦在這封信中稱信仰上帝是「幼稚迷信」,而且猶太人也不是什麼選民。
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的宗教觀矛盾,過去已有所聞,也引發許多討論,而一九五四年他寫信回應一位哲學家時,提出上述觀點。
愛因斯坦本身就是猶太人,他曾說他與猶太人關係密切,但也稱他們「對我而言,跟其他所有族裔相比,沒有什麼不同的特質」。
愛因斯坦在信中說:「我認為,上帝這個字,不過就是一種措辭,人類弱點的產物,聖經中充斥許多光榮但仍相當簡陋且非常幼稚的傳說。」
「衛報」引述這封信中的內容:「(我認為),不論詮釋的多精細,都無法改變這個狀況。」愛因斯坦一九五四年一月三日撰寫此信給哲學家古特金。
英國布倫斯伯利拍賣公司總經理鮑爾說,這封以德文撰寫的信件,私人收藏五十多年,後天將在倫敦梅菲區拍賣。
曾拒絕受邀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的知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信中,也駁斥了猶太人為上帝選民的想法。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猶太教就跟所有其他宗教一樣,是幼稚迷信的化身。」
他說:「我樂於作為猶太人的一員,我與猶太人的心智也有著深切的親密關係,但是對我而言,猶太人跟其他所有人相比沒有什麼不同的特質。」
他又說:「就我的經驗來看,因為缺乏權力,他們並未出現最嚴重的弊端,但他們並沒有比其他人好。此外,我也看不出他們身上的『精選』特質。」
過去愛因斯坦曾發表關於宗教的評論,例如他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這些說法引發各界議論,主要是被拿來充當支持信仰的主張。
鮑爾說,本週將拍賣的信件,清楚表達愛因斯坦對於宗教問題的真正想法。鮑爾告訴法新社:「他的評論顯得相當明確,毫不拐彎抹角。」


邪基們,看到了沒有?別再自欺欺人的用「愛因斯坦是『基督徒』」來胡胡混混。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連自身民族神的耶和華尚且不信,更何況是猶太人普遍不認為是彌賽亞的耶穌?雖然保羅在聖經提過為傳教而撒大謊是可以的,但未至於如此顛倒是非不分黑白罷?!

Sunday, May 4, 2008

《玩謝麥高維治》/《心慌慌》

前陣子看了這兩套不同風格的電影,但不約而同地好看。

《玩謝麥高維治》:單是看平日拍開大片的尊古錫、金美倫戴雅絲及麥高維治本人拍這套充滿天馬行空gimmick的電影已經是值回票價。電影本身的plot我不便多說,但提醒一句,電影中場部份講述麥高維治發現「秘密」是其中一個最大笑位。

另外,這部電影最令發人深省的是以如此搞笑的方式帶出「人身本是臭片囊」這個嚴肅的議題,佩服佩服!

《心慌慌》:這套電影的賣點不是特技亦不是血腥死人場面(雖然兩者都有少許),而是描寫人性在荒唐事件發生時所出現的扭曲及劣根性。本片並無大卡士支撐,但整套戲不論佈局、氣氛及為數不多的「驚嚇位」的處理都是上佳之作。

因為本片不重橋段,甚至是沒有一條主線橋段,所以plot方面我亦不多說。Just enjoy!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430穿梭機

別誤會,我不是在談兒童節目,我只是紀念在兩年前的今日出嫁的「好姊妹」Alfree。在這裏祝她生活繼續美滿,今年造人大計一蹴而就。

Sunday, April 27, 2008

同工不同酬,做到似隻牛

早前路過見到職工盟的一張橫額,大意是抗議「同工不同酬,做到似隻牛」,而結論就是「強烈要求政府確立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先不管究竟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能合理解決所謂同謂「同工不同酬」現象是否合乎邏輯(但愚認為對職工盟等香港政黨而言,能夠捕捉大眾眼光、騙足選票從而撈到一張長達四年的飯票才是重要,畢竟「說有邏輯的話」對香港政客而言比布殊跟拉登握手言歡更難),我倒想請教坐在議事堂上大聲疾呼的李卓人,以下個案是否同工不同酬:

1. 「佐記」同「連哈佛」的售貨員,大家都是售貨員甚至連舖位都是在同一個mall的,但兩間公司的薪酬福利大大不同,這是不是「同工不同酬」?
2. 有兩位的士司機驅車到的士站等乘客,前一位的乘客是去機場的長途客;而後一位只是到三個街口,連計程錶也不跳一下,這是不是「同工不同酬」?
3. 在大摩等投資銀行當秘書跟在一般銀行當秘書的工作我看是沒有甚麼分別,但是為何在投資銀行當秘書的酬勞遠比在一般銀行當秘書來得令人又羨慕又妒忌?這是不是「同工不同酬」?(按:我知道投資銀行不是銀行,在此懇辭糾正)
4. 大家同是律師,為何一眾city firm的一個見習律師薪酬比已獲得資格的小型行律師甚至是政府律師是以倍數相比?
5. 最極端的例子,大家同是出賣肉體,為何普通的「性工作者」(沒辦法,現在的香港一切以政治正確掛帥)一次「辛勞」只得一千幾百元,而電視台半紅不黑的「姐仔」接一次客可以穩袋數以萬計甚至上十萬元的「收入」?

我只能講,人比人比死人。這個世界,特別是資本主義的世界就是建基於「不平等」身上。只有不平等資本家才能在這個社會撈取最大的利益,而被剝削的階層亦因而有「只有多勞才可多得」的錯覺從而甘於被資本家繼續剝削及利用。「同工同酬」對於資本家的打擊很大,因為他們沒有任何議價空間,因為勞方吃的是同一個鍋煮的飯,即是「大鑊飯」。

最後想問李卓人,為甚麼職工盟旗幟鮮明地反共,但他們(包括職工盟的死黨民主黨等等)的經濟勞工政策卻比不彈馬列毛主義的中共更「左」、更像已經被棄如敝屣的共產黨呢?

對不起,我不知道尊貴的李議員是否因為長年挺着日益膨脹的肚腩坐在垃圾會指指點點,所以早就忘了香港是鼓勵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李議員我想提醒你一下,將香港由資本主義社會變成共產主義是違反基本法的!!

Tuesday, April 22, 2008

無病呻吟 / a.k.a.正人渣

說話唔多講,呢啲人一個都嫌多
--------------------------------------------
今日嘅香港, 社會俞來俞貧富懸殊, 就算係受過大學教育的一群, 如果冇人資助首期的話, 真係冇咩可能買得起樓…… 見你地成曰講d樓, 我真係好想問, 點解你地有咁多錢比首期?我大學畢業做咗3年嘢, 月入18k, 但計來計去都冇可能儲到首期,日常生活費如下:1. 屋租 6k (觀塘區), (阿爸阿媽住上水, 我成日10點幾放工, 所以上水太遠, 無奈要捱貴租)2. 早餐 $25*30 = $7503. 午餐 $40*30=$12004. 晚餐(我及女友) $70*30*2=$4200 5. 唱k, 睇戲, 娛樂 (一星期一次) $400*4=$1600 6. 電話費, 上綱費 =$5007. 保險, 卡數 =$15008. 交通費 $10009. 家用=$500 - $1000total $17750問心我已經好慳, 上便重未計屋企雜費,如果要買一個上車盤, for example 昇月居, 就算我借9成都要比三十幾萬, 根本冇可能!!!! 唔通真係要我買深水埗唐樓, 住一樓一對面咩???? 其實市區樓全部都好貴, 其實我唔係唔肯住遠d, 但我番工時間好長,女友又住在柴灣, 如果我住上水大埔, 一個星期都見唔到佢一次……可能你地個個都有屋企比首期啦, 我就冇你地咁幸福, 我老豆重窮過我,指意佢幫就死得….. 天生冇錢冇辦法…..其實我只係想有一層好普通嘅樓, 唔算過份呀! 老豆冇錢冇辦法…..唉, 計落真係要月入$40,000 先買得起, 唔通真係要三十幾歲先可以結婚生仔?到時個仔未畢業我都死咗啦!自問人工都唔係太低, 但政府公屋冇我份, 交稅就有我份女友人工唔多, 佢自己都唔夠駛, 幫我唔到其實根本嘅問題, 就係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地價高, d樓自然要賣番咁貴, 香港表面上係低稅率, 但高樓價其實係間接稅的一種, 實質上香港人其實係比緊好多好多稅, 可能高過美國, 加拿大!!!!
---------------------------------------------------
經過幾日時間,呢位仁兄俾人插足110版以上,今日佢有以下回應
--------------------------------------------------
其實我真係冇心令到各位唔開心,同我想講我講嘅係真話,點解我要響呢度對住唔識嘅各位講真話?就係因為除咗呢度, 冇一個地方我可以唔保留講晒出來, 包括女友........我好辛苦呀!!!你地知唔知?????
--------------------------------------------------
我的回應

幾樣野想講
1) 樓主搵唔少$$都係俾得最多1k家用,仲要屋企人俾埋首期?借霍英東個comment:生舊叉燒都過生你
2) 樓主個消費pattern唔可以叫慳囉,當我地捱緊$15-16一個早餐仲嫌貴時,我好難想像樓主要日日$25個翠華早餐囉
3) 去少啲唱K使死嗎?
4) $300萬樓係上車盤?你係唔係過幾年想買天比高?
5) 呢度個個上車前後都捱到pk咁,你想唔使捱又可以買到$300萬上車盤?得,搵李+x做老豆囉
6) 儲唔儲到都係事在人為,我出嚟做野搵得$13K,俾屋企已經$6K,死慳死抵3年後搵個$100萬新界上車盤,咪又係咁!
7) 睇返樓主回應,佢總係藉口多籮籮,真係教你都晒氣!!

咁都叫辛苦?你呢啲叫無病呻吟好多人得嗰$5-6K仲要係三餐僅僅熟又未夠$$住嗰啲先叫辛苦囉唔該BTW,睇你呢個POST唔會令我唔開心應該唔開心嘅係你父母生到你咁大個人唔單止唔可以好似一個廿五六嘅人識得諗,仲要咁鬼自私

Sunday, April 20, 2008

我包容你的一切,但你卻只用淚眼向我投訴。
我忽然頓悟,明白父親的感受。

Thursday, April 17, 2008

「波係圓嘅」---悼伍晃榮先生

「嗱...呢場又一次證明『波係圓嘅』呢個道理係啱嘅....」

「通常烏龍波一定係靚波...」


昨晚一回家就聽到這個令人痛心的新聞,又一個伴我成長的老朋友離我們而去。報導新聞向來給人印象是端正嚴肅的,即使是有關所謂花邊新聞的亦不能踰越界線。唯獨是伍晃榮獨有的報導方式,將「新聞報導是刻板」的固有印象一下打破;在短短三數分鐘的報導中,寥寥數語即收畫龍點睛之效,說話雖少但比起花瓶似的女主播,他eye-catching的能力卻高得很。即使他已經退休逾兩年,但感覺上他仍然每天都在陪伴大家。


嚴格來說,他並不是足球評述員,但他比起只管講數據花邊、或者是同樣金句多多但言之無物的失敗領隊更讓人覺得他更像一個專業的足球評述;他扼要但又鬼馬的旁白,有時比賽事本身更吸引。〔按:根據伍晃榮自言,他的「個人風格」原本只是在九十年代時他對於新聞部惡毒的辦公室政治感到厭惡的投射,誰知無心插柳之下造就了這個傳奇。我覺得不論他的風格是從何而來,總之獲得大眾的認同已經是對他大膽嘗試的最好回報〕


除了鬼馬的旁白之外,伍晃榮最令我感動的是現代傳媒已經買少見少的「專業精神」及「傳媒操守」。據他自己表示,他的兒子曾經取笑他每次只出鏡幾分鐘是「慳水慳力」,但他回答「我每日工作十小時,是為了將最好的三分鐘給觀眾」。對,伍晃榮的報導,從未令人失望過,可以看得出他是用心處理他將要報導的體育新聞。這個對工作投入而認真的態度,不管是不是新聞從業員都是值得學習。另外,他堅持即使「出街」的對白要有多諧趣鬼馬也好,他從不會將政治、宗教、種族等議題放入對白當中,從而真正做到了「體育/新聞不和政治掛鈎」。伍晃榮辭世時,傳媒界正為西方傳媒為政治服務而造假、CNN主播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而鬧得火紅。他的離去,正好為了已經爛得不似人型的傳媒生態圖抹多了一筆令人悲哀的淡墨--他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沒有知名度、低調、從不口出狂言,之後默默地離開這個世界。



伍晃榮先生,在這兒祝你安息,希望你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能保留你的樂觀和幽默。

Sunday, April 13, 2008

[轉貼] 值得令人反思的文章

別用西方價值解讀中國民主 一場有意思的辯論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6月下旬,在慕尼克郊外的一個風景如畫的避暑山莊,知名的馬歇爾論壇舉行了一場中國問題研討會,由筆者主講中國的崛起及其國際影響。演講後,一個歐洲學者問道:“您認為中國什麼時候可以實現民主化?”筆者反問:“您的民主化概念怎麼界定?”他頗有點不耐煩:“很簡單:一人一票、普選、政黨輪替,”說完,還補充了一句:“至少這是我們歐洲的價值觀。”筆者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歐洲價值觀,但隨即問他:“您有沒有想到中國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其中之一就是實事求是,英文叫做seek truth from facts(從事實中尋找真理)”,筆者接著說:“我們從事實中尋找了半天,就是沒有找到發展中國家通過您所說的這種民主化而實現了現代化的例子。我走訪了一百多個國家,還沒有找到。”這時,一個美國學者大聲說:“印度。”筆者問他:“您去過印度嗎?”他說:“沒有。”筆者回答:“我去過兩次,而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去過。我的感覺是印度比中國要落後至少20年,甚至30年。我在孟買和加爾各答兩個城市裏看到的貧困現象比我在中國20年看到的加在一起都要多。”又有學者說:“博茨瓦納?”筆者同樣問道:“你去過沒有?”他說:“沒有”。筆者答道,“我去過,還見過博茨瓦納總統。那是一個人口才170萬的小國。博茨瓦納確實實行了西方民主制度,而且沒有出現過大的動亂。這個國家資源非常豐富,民族成分相對單一,但即使有這麼好的條件,博茨瓦納至今仍是一個非常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壽命不到40歲。”“那麼哥斯大黎加呢?”又有學者問。“你去過這個國家嗎?”回答還是“沒有。”筆者的回答是,“我2002年訪問了這個國家。那也是一個小國,人口才400多萬。相對於中美洲其他國家,哥斯大黎加政治比較穩定,經濟也相對繁榮。這個國家90%以上的人口是歐洲人的後裔,各方面的起點不低。可惜哥斯大黎加至今仍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國家,而且貧富差距很大,人口中20%還處於貧困狀態,首都聖何塞給人的感覺更像個大村莊,有很多的鐵皮屋、貧民窟”。

之後筆者乾脆反問:“讓我舉出西方民主化模式在發展中國家不成功的例子?舉10個、20個、還是30個?還是更多?”我簡單談了一下美國創建的民主國家菲律賓、美國黑人自己在非洲創立的民主國家利比理亞、美國家門口的海地,還有今天的伊拉克。此時,有一些聽眾開始點頭,一些人搖頭,但就是沒有人起來反駁。筆者便再追問了一個問題:“在座的都來自發達國家,你們能不能給我舉出一個例子,不用兩個,說明一下哪一個今天的發達國家是在實現現代化之前,或者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之中搞普選的?” 還是沒有人回答。我說:“美國黑人的投票權到1965年才真正開始的。瑞士是到了1971年,所有的婦女才獲得了投票權,瑞士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普選。如果要推動西方式的民主化,西方自己首先要向別人解釋清楚,為什麼你們自己真正的民主化過程毫無例外都是漸進的,都是在現代化之後才實現的?這個問題研究透了,我們就有共同語言了。”不能輕信西方普世價值 我還順便講了一個自己的假設:“如果中國今天實行普選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呢?假如萬幸中國沒有四分五裂,沒有打起內戰的話,我們可能會選出一個農民政府,因為農民的人數最多。我不是對農民有歧視,我們往上追溯最多三四代,大家都是農民。我們不會忘記我們自己農民的根,我們不歧視農民,不歧視農村來的人。但是連領導過無數次農民運動的毛澤東主席都說過: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農民。一個農民政府是無法領導一個偉大的現代化事業的,這點你們比我還要清楚。”這時一個不服氣的學者說:“民主本身就是神聖的,崇高的,這是普世價值,中國應該接受。”筆者回答:“民主是普世價值,但西方這種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價值,還很有爭議。你們為什麼不能更自信一點呢?如果你們的制度那麼好,人家遲早都會來向你們學習。但如果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強行在世界推廣你們的制度,甚至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過分了。看一看今天伊拉克,據英國廣播公司最新的報導,巴格達市的居民開始用‘人間地獄’來形容他們的城市,但天真的美國人以為伊拉克人民都會拿著鮮花去歡迎他們呢。”當時因為還有其他許多有意思的問題,民主化的問題就沒有繼續討論下去。

實際上任何人只要花點時間讀上幾本西方民主理論的入門書,就會知道西方大部分的民主理論大師,從孟德斯鳩到熊彼特,都不贊成為民主而民主,都認為民主只是一種程式、一種制度安排、一種遊戲規則,其特點是“有限參與”,而不是“無限參與”。當然也有像盧梭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呼喚人民主權,不停地革命,但法國為此付出了異常沉重的代價,最後實現的也不是盧梭期望的目的民主,而是工具民主。2006年,我曾在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一篇評論,談到西方強行輸出自己的民主模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問題:西方“意識形態掛帥,推行大規模的激進的民主化,無視一個地方的具體情況,把非洲和不甚發達的地方看成是西方體制可以自然生根的成熟社會。在寬容的政治文化和法治的社會形成之前,就推行民主化,其結果往往令人沮喪,甚至是災難性的。”多少罪惡都是以推動普世價值的名義犯下的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愛德華•曼茲菲爾德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克•史奈德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選舉到紛爭:為什麼正在出現的民主國家走向戰爭》。書中的基本觀點是:走向西方民主模式的這個過程,最容易引起內部衝突或外部戰爭,因為政客們只要打“民粹”牌就容易得到選票。整個上世紀90年代裏,許多國家舉行自由選舉後,便立即進入戰爭狀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開打、厄瓜多爾和秘魯開打、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開打,還有布隆迪-盧旺達的大屠殺,導致1百多萬人喪生,當然還有南斯拉夫令人痛心的分裂和戰爭。我去年訪問了前南斯拉夫所有的國家,光是波士尼亞戰爭中死亡的人數最保守的估計都超過10萬人,成為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多少罪惡都是以推動普世價值的名義犯下的。

再看看中國,走自己的路,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保持了政治穩定,經濟規模擴大了10倍,人民生活普遍提高,雖然仍存有各種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但中國的崛起,整個世界有目共睹,大多數中國人也對國家的前途表示樂觀。中國的相對成功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就是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地講道理,你有理,我聽你的,你沒理,你聽我的。要是都聽西方的,中國早就解體了。 在民主化這個問題上也是這樣,西方還是沒有擺脫“唯我正統,別人都是異教”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在歷史上曾導致了無數次戰爭,幾乎毀滅了西方文明本身,西方本可以從中悟出很多道理。但是,西方,特別是美國似乎還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如果西方真心想要在發展中國家推動民主,就應該認真總結自己民主發展的歷史,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民主化的順序,西方原生態的民主社會自己演變的順序大致可以這樣概括:一是經濟和教育的發展,二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會的建設,最後才是民主化。這個順序搞錯了,一個社會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現在西方卻要求第三世界在民主化上一步到位,把最後一步當作第一步,或者三步合為一步,不出亂子才怪呢。 世界在進步,民主也不再是西方的壟斷和特權,新技術革命又為民主提供了各種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國家完全有可能,而且也應該探索自己獨特的民主發展道路。作為後來者,中國在自己的民主建設的過程中,應從過去發達國家和今天第三世界的民主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超越西方那種狹隘的、僵化的民主觀,推動符合中國國情的、漸進而又深入的政治體制改革,爭取最終後來居上,建立一個繁榮與和諧的新型民主社會。

作者是瑞士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


-------------------------------------------------------
民主是一件不錯的好東西,但不能一言以蔽之就下定論說西方歐美式民主就一定是好東西。香港的政棍連甚麼是「普選」都不清楚就空喊2012雙普選,不是絕頂胡塗嗎?

Friday, April 11, 2008

通宵點滴(5) --- 侍應們的伙食(上)

正所謂人生五樣最重要的身外物是「衣食住行玩」,既然提了衣着就不得不提咖啡店仝人的飲食福祉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侍應們除了斟咖啡有一手之外,「搵食」方面亦是不遑多讓。總括來說,咖啡店仝人既是不挑食的飯桶,但同時亦是嘴刁的食家。為甚麼我會這樣講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以前當咖啡店尚未搬家時,咖啡店所身處的位置是在中環及金鐘之交,可以算是頂級的黃金地段。照道理是不愁找食的,但總的來說我在咖啡店期間的伙食是我打這幾份工當中最差勁的,而罪魁禍首正是「黃金地段」所惹的禍。所謂身處「黃金地段」的潛台詞就是租金高昂,說穿了就是捱貴飯。先不提金鐘那幾間星級酒店(香格里拉的「夏宮」我只是在「綠證屍」打暑假工時上司請過一趟,而萬豪都只是在咖啡店多年工作期間因為lunch buffet做promotion才在同組眾多魔鬼引誘下花了一百五十大洋才得以嘗鮮。其他時間?你不識中文嗎?「萬豪」嘛,我才沒那麼豪爽!),單是咖啡店附近的難吃韓國燒烤及不入流但又扮高級的日本料理已經可以「將完你軍抽埋你隻車」。到這個山窮水盡的時候,人人喊打的大財團就成為了一眾飢民的救星,每逢月中過後你會見到同事們的餐單會是:「星期一,大家樂;星期二,大快活;星期三,can.teen;星期四,Delifrance;星期五山窮水盡之最,金鐘廊天台車仔麵;星期六早餐,88菠蘿油奶茶。」有時大家為了減磅瘦身是會行去太古廣場food court(現已改為商店,畢竟租金收入比低檔次食肆高),那麼第二星期的餐單會有多少少變化,至少可以吃上海麵及菜肉飽。

你們不要以為侍應的苦況到此為止,由於爭食的人士眾多,與其要跟眾多人輪候座位,倒不如很不環保地每人都浪費一個發泡膠飯盒,買外賣去也。所為的不止是免去了與其他人一起逼位的煩惱,更重要的是大家匆匆吃過外賣之後就可以各自各找周公下棋釣魚,自得其樂。正所謂「吃飽睡一睡,長命又百歲」,中國人養生之道真的不能小覷。(按:不過當大家買外賣形成習慣後,當有大形工作要做時每一組年資最少的助理侍應便要被指派代全組,甚至幾組人買飯。這個人我們咖啡店有一個大不好聽的諢號叫「飯人」)

大家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為甚麼沒有提及咖啡店本身的飯堂呢(補充一句,飯堂有一個典雅的名字:蔚雲軒,是由英國鬼時代已有的Mess/Bar名字The Warren音譯而來)?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相對質素而言價錢並不化算;第二,選擇看似很多但實質上不多,因為中式和菜如果不叫套餐而「散叫」的話,你等上菜的時間只會以幾何級數遞增;更甚者,如果咖啡店的高層人士大駕光臨的話,飯堂會丟下整批顧客不理而好好招呼高層人士,而飯堂唯一一個灶頭就會為高層人士而設,你之前所下的order嘛,很抱歉,要再等一下吧。說句公道話,這個情況並非咖啡店獨有。我曾經在朋友帶領之下到了移記行飯堂(若你不知道移記行是甚麼的話我亦沒有法子)用膳,高層人士亦有「特別待遇」;只是丟下整個飯堂的人不顧而將唯一一個可以煮食的爐頭奉獻給高層會不會是過了火位?

好,說回正題,最後一個亦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令我絕少踏足飯堂的原因正是「高層光顧」。打工一族在工餘時最不用花費的娛樂往往就是說三道四或者是搞辦公室政治,試問如果你與gossip的對象共處一室的話,你唯一的娛樂亦會化為烏有了,你還會敢光顧嗎?說了很多壞話,其實飯堂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啤酒比外面市價平兩成多,對於嚐酒的同事來說是一件「德政」....當然,精明的老闆會在折減啤酒價錢的同時又悄悄的將小食價錢大大的抬高,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被老闆擺了一道,用一句成語解說就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之意。在吃過幾次虧後,大家都只會點花生小吃,再不就會直接到駱克道買醉去。

(待續)

Tuesday, April 8, 2008

從EVA新劇場版說起

上個星期六我和內子看了《EVA新劇場版:序》(下稱Rebuild)。最初我是抱住「明知是新瓶舊酒,亦明知是Gainax掠水之作,但身為fans是不看不可」的心態入場。可是,入場之後得出的結果是自《Eva: Death & Rebirth》及《The End Of Evangelion》後少有的驚喜。


EVA系列最為人所詬病的是過份「fans向」及大玩猶太教/基督教表徵而令非fans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但今次Rebuild變得平實亦少玩一些fans才明白的話題,即使是內子亦覺得故事相對《The End》而言更易令人明白。今次Rebuild是從Sachiel來襲直到屋島作戰擊破Ramiel為止(註:Rebuild中的使徒並不像電視版中有名字,而次序亦變得不同,為免混淆我會用名字代表),在九十九分鐘表達整段劇情並不容易,而當中亦有多少不清不楚的地方,但對於一套改自電視動畫的電影來說已經說是合格(反面教材是早兩年的《Z Gundam》劇場版),加上節奏明快之餘對於情節處理拿捏恰當,很多情況只需一兩下分鏡已經交代清楚,所以看起來亦頗愜意。不知是否今次Rebuild的策劃及導演除了庵野秀明外更加入了摩砂雪及貞本義行,令到庵野愛惡搞的怪癖大大的收歛了,反而情節方面的質素得到了實質提升,沒有電視版(特別是最後兩集)的無厘頭。


此外,今次Rebuild令人括目相看的是,幾乎很多場面都是再次用三維電腦圖像重新繪畫但又不會像《Z Gundam》般新舊片段的交替會如此兀突。當然這兒有一個潛台詞就是EVA電視版距今只是十三年,動畫繪製的質素和今日相比落差並不太大,加上EVA電視版前半推出時,Gainax財源充足,繪畫工夫尚算精美,比起後期「水源緊絀」時的偷工減料手段(如超過一分鐘的定格,看來雖然好似電影拍攝手法,但說穿了只是慳水慳力之手段)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今次Rebuild為了增加新鮮感(亦為了開拓財源),製作公司為EVA的機設加了新的Gimmick,例如零號機在屋島作戰使用的護盾、初號機所用的格林機炮、陽電子炮及瞄準具等等,亦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順帶一提,機設設計者出淵裕在模型機設界是名人級高人,同級數的應該只有《五星物語》的永野護。

好了,說完了機設這些,是時候要談一談角色方面。曾經有論者提及EVA的主角性格其實創了機械人動畫的先河。機械人動畫的主角一般而言是比較熱血,行事主動甚至衝動(例如:《鐵甲萬能俠》的兜甲兒),亦以「保護地球」或者最少是「保護身邊的人」為己任的人。可是在EVA中的真嗣(有譯真治,蓋因劇中只有碇Shinji而無漢字,不贅)卻來個反傳統:內向、消極、害羞,做人沒目標、不擅與人溝通等等,甚至當年我看電視版時有時忍不住要破口大罵「沒出息」。不過到了Rebuild,主人公的性格變得相對踏實(當然他不是一百八十度的變成了熱血蠢材),甚至「歸功」剪接之下他的性格更像一個處於十四歲時期的少年。例如真嗣在違反命令擊倒Shamsiel之後曾經離家出走,更因為一直以來是以「滿足他人要求」而駕駛EVA為由,一度打算離開Nerv,最後在葛城勸解之下再次投入;相反,在Rebuild中卻刪去這一段來表示真嗣是以自我決定去留,加上真嗣竟然會答應鈴原東二(Tohji/東治)的要求,以一拳去扯平當初被打一拳的心結,更是Fans難以想像的情境。〔按:我反而更有興趣知道鈴原的下場,在電視版真嗣不知三號機/使徒Bardiel入面的駕駛員是鈴原,最後鈴原拾回小命但終身殘廢;在貞本漫畫中真嗣一早已知三號機/使徒Bardiel入面的駕駛員是鈴原,但因為不肯出手而令其冷血父親用「替身系統/Dummy Plug」殘殺了三號機,亦因此令鈴原死亡。我覺得貞本漫畫的情節雖然搧情,但可深刻體現真嗣的矛盾,比起電視版單純「唔想出手,我做唔到」更有說服力。〕

順手一提,各位散場時不要立即離場,一定要等到完了全部Credit攪完才可。原因有兩個:第一,今次的ED是宇多田光的《Beautiful World》;第二,下一集《破》的Trailer非常好看。雖然trailer本身十分蒙太奇,但已經囊括了很多情節,包括二號機及明日香、三號機事件、最後使徒渚Kaworu(薰)及新設定之亦號機,還有驚鴻一瞥的新女主角等等。不看一定走寶!不得不提的是,Trailer本身背景是宇多田光唱的《Fly Me To The Moon - 2007 Mix》。這歌本身已經是老歌,最出名的版本是瘦皮猴Frank Sinatra的版本。當年電視版的ED就是這首(雖然各女聲優都有自己version,但我始終覺得Claire的版本才是EVA中的最佳),宇多田光在2000年曾經在大碟中再緝錄這歌。現在既然已有「宇多田光 X EVA」,電影「借用」宇多田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亦好似是理所當然之事。

有網友坦言,今次看Rebuild沒有了當年的震撼,反而入場時有點「懷緬過去」的心情。我相當同意,EVA當年的確開了很多先河,令人感到相當的震撼。現在事過境遷,震撼自然不復在,只是回望這十多年,當年卻是我們口中的the good old days(下一篇再談)。與其說是「朝聖」(反正我也不是御宅族),不如說是和多年不見的老反聚聚舊,看看近況,再懷緬一下過去更加貼切。無論如何,不論你是否EVA的fans,我都會向你推薦這套電影。

Wednesday, April 2, 2008

可恥的人權雙重標準

奧運聖火將抵法 巴黎擬以巨幅抗議標語迎接 (法新社) 04月 03日 星期四 00:35AM
(法新社巴黎 二日電) 北京奧運今年夏天將展開,而奧運聖火七日將抵達巴黎,巴黎市長德拉諾說,屆時巴黎市政府將展示巨幅標語以捍衛人權。德拉諾今天召開記者會說:「市政府將掛起標語,上頭寫道『巴黎捍衛全球各地人權』。」

這位隸屬社會黨的市長說,巴黎希望捍衛「所有人性與人權」的價值,並稱所有人「都享有相同的個人尊嚴權利,而我尤其想到西藏人民」。
奧運聖火將傳遞經過十九國,然後返回中國。支持西藏人士已經號召民眾在聖火傳遞期間發動示威,抗議中國鎮壓西藏。

聖火預計七日中午十二時三十五分(台灣時間七日下午六時三十五分)抵達艾菲爾鐵塔,繞行巴黎南區與西區,然後前往夏雷蒂體育場。

媒體權利團體「無疆界記者組織」上個月在雅典的聖火點燃儀式上一度干擾儀式進行,現在該組織更表示計畫在聖火通過巴黎時發動抗議。

---------------------------------

回想年前法國北非裔移民因自身權益及被歧視問題爆發暴亂,法國在頒布戒嚴之餘亦出動武力鎮壓。同是鎮壓暴亂,何解你法國就是捍衛人權而中國就是「侵犯人權」?西方國家可恥的雙重標準可時可了?

道德塔利班再搞無厘頭道德聖戰

今日報章報導,以明光社、工業福音事工等基督教機構所代表之監察賭風聯盟又有新搞作:他們將在監管香港博彩的「博彩獎券事務委員會」上提出反對馬主帶同未成年子女進入馬場(即使是非投注區的會所、包箱、餐廳等等可以觀賞賽事的範圍)的要求。鑑於兩年前馬會已被政府納入發牌規管,馬會評估後覺得可能影響牌照,故此認為事態嚴重,決定全力應付;同時,馬主會亦認為馬主是否可以帶家屬進入馬會範圍純屬馬會內部事務,基督教團體干預之舉乃屬「上綱上線」之事。

我不是馬迷,進入投注站的次數一隻手也數得出有餘,馬場更只是小時到彭福公園時「路過」,但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明光社之流的「道德塔利班」又再之次顯現其反智及藉其宗教背景搞事之特質。

在這事件中「道德塔利班」提出兩個論點支持其主張:(1)馬會不斷開拓「發展」,如不加以制衡,將來馬會定會成為另一簡「金沙」、「威尼斯人」;(2)容許馬主帶未成年進入馬場範圍乃變相鼓勵青少年賭博、助長賭風云云。對於以上兩點我只能用十六個字形容──觀其形象,慷慨激昂;聽其言論,荒謬絕倫。

首先,馬會(特別是非投注區的會所範圍)是一個私人會所地方,一個私人會所准許/不許甚麼人進入其會所範圍只是該會與其會員及/或其他人士所訂立的契約入面其中一個有關會所使用權的條款而已,只要該契約及其有關聯的活動與香港現行法例(特別是刑事法及行政法)沒有任何抵觸的話,會所如何行使契約所賦與的權利,其他人士皆無從置喙。恕小弟孤陋寡聞,香港現時有甚麼條例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入一所可以望到馬場的會所?如果單純因為「望到馬場=鼓吹賭風=立法禁止進入」的話,乖乖不得了,香港所有十八歲以下人士一律不准在沙田九肚山向南單位及跑馬地一帶的住宅居住,原因是「望到馬場=鼓吹賭風」.....你說是不是荒謬絕倫?先例一開,即使有關事物的私人擁有權是否得到保障,只要任何是基督徒覺得不應存在的東西將不復存在,那麼香港人的自由不是被共產黨剝奪而是被基督徒的宗教狂熱溶化掉。

其次,「進入馬場」、「助長賭風」及「病態賭徒數目增加」之間是否有明顯而實在的causation?明光社之流又一味沿用其線性思維將三者串連一起而忽視甚至無視很多客觀因素。第一個因素:小朋友有能力理解賽馬運動背後的博彩機制及計算方式嗎?第二個因素:小朋友進入非投注範圍和「助長賭風」之間有關係嗎?好在當年小弟和拙荊籌備婚時未有考慮設宴馬會中菜廳,否則根據明光社之說法,吾等定必成為明光社口中之「病態賭徒」;第三個因素:如果撇開博彩機制,賽馬只是一個運動;第四個因素:他們的父母不是普通的賭徒而是馬主。馬主本身雖然可以投注,但是馬主最大的得益是來自賽事獎金(有形得益)及榮譽(無形得益)。例如對香港馬王「精英大師」的馬主施雅治來說,他最大得益並不是獎金而是身為香港馬王的馬主!我相信明光社對於賽馬運動的認識是限於眼見投注站外一邊抽住煙一邊蹲在地上「用功」的馬迷吧,他們對於賽馬是「馬主以至上流社會只是另一樣社交場合」的事實是視而不見吧。相對於普羅馬迷,馬主對於投注及結果只當小菜一碟,反而結交其他馬主擴闊社交圈才是重點。

此外,明光社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將一個複雜的現象歸咎於單一人士或團體,以為將這人士或團體幹掉就可以解決問題甚至將香港變成「神所喜悅的國度」。打壓馬會,真的可以遏止賭風嗎?明光社這個想心根本只是一箱情願的倒果為因之說。

當時港英殖民地政府成立馬會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眼見中國人的賭性根深柢固,單靠打壓是制不住。既然禁與不禁(應該說想禁也禁不了)都賭得天花龍鳳又有社會問題,英國人還是向現實低頭,成立了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向香港的華人賭徒落手。由此看見,明光社連「先有馬會後有賭風」和「先有賭風才有馬會」都分不清就以為打壓馬會就剷除賭風,你說除了「反智」外可以有甚麼更佳的詞彙形容?那麼,十八歲以下人士是否不能進入球場及收看英超比賽?這些都是可以賭的運動呀!

即使剷除了馬會,香港人就不會賭嗎?我可以告訴你如果真的要賭,下面的情況你要禁也禁不了:停車場的管理員可以開盤口賭下一架入停車場的車是甚麼顏色、車牌號碼是奇數偶數甚至是甚麼車廠也可以賭;監獄的犯人可以賭下一更巡邏的看守是甚麼職級、有沒有戴眼鏡甚至有沒有人入「水飯房(單獨囚禁)」都可以賭一餐;學生可以賭一堂入面老師的口頭禪出現次數、甚至今日班上有多少女同學「唔方便」都可以賭!請問明光社又是否會叫囂要拆掉香港所有停車場、監獄、學校以阻止「賭風擴散」?不如強令澳門、南韓、馬來西亞等等國家拆除他們國內開設的賭場以防止香港人藉旅行去賭錢吧(但蔡志森你夠膽要求美國炸了拉斯維加斯嗎)!根本所謂賭風問題是在人心而不在馬會,與其藉禁止賭風傳教,不如基督徒先顧好自己行為吧.....

對不起,忘了今年是大選年,蔡生的盟友胡志偉身兼民主黨區議員,故在春夏之交爭取曝光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失禮失禮!!

Tuesday, March 25, 2008

美國職棒大聯盟

每年春天正當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球星們為爭取夏天打入季後賽而殺得難分難解時,那邊箱最代表美國體育文化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又開始了新一季的春訓熱身賽及開咧賽。今年的開咧賽將移師到東京巨蛋球場舉行,將由去年「世界大賽」(美國佬也真自大,只是一個國家聯賽硬說成是世界級,偏偏三年前的經典世界賽是由日本人捧盃)的冠軍波士頓紅襪對奧克蘭運動家。

去年波士頓紅襪在毫無懸念之下以4-0橫掃異軍突起的國聯冠軍科羅拉多洛磯山奪得World Series Title,對原本寄望連番激戰的fans而言可謂一個反高潮。再加上豪門球隊紐約洋基的衰落、以及揭發大量名球星使用違禁藥物的「米切爾報告」,皆令新一年的MLB蒙上了陰影。

無論如何,棒球作為美國主流四大運動(NBA, MLB, NFL & NHL)之一,對於今年的賽季相信大受矚目。

http://mlb.mlb.com/index.jsp

Monday, March 24, 2008

潮文回帶系列(1):港女Crossover耶神

當港女遇到上帝

一日,獨立自信的港女越過沙漠和曠野,來到上帝面前,問:「主啊!甚麼是 『愛』?」 作嬉皮士打扮的上帝,輕吐出含有大麻的煙圈說:「愛,就是LOVE。」 港女又問:「LOVE 是甚麼?」 上帝說:「LOVE 就是 L-O-V-E。 L 是指 Laughter(歡笑),與愛人一起,如果不 快樂的話,又怎算是愛? O 是指Obligation(義務),愛並不只有歡笑,還要為對 方付出,做自己應該做的本份,這就是義務。V是指Voice(意見),二人相處需要有 自己的意見,同時亦要大聲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最後E 則是Equality (平等), 在愛之內,沒有高下尊卑之分,愛人如己,將對方視作等同自己一樣重要。你明白 嗎?」

聽過上帝為了遷就自己程度而說的張X慈式廉價商管拆字速記法後,港女微微點 頭,似乎有所得著。 然而,正當上帝以為完成工作而鬆一口氣時,卻聽到港女說:「主啊!你的道理實 在玄妙,我需要時間參詳,但我怕自己會不記得你的說話,所以可否賜予我一些信 物?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的教誨!」 上帝看見她就覺得心煩,也就隨手在附近四塊石頭上,刻上L-O-V-E 四字。

港女見了十分歡喜,想要搬走石頭回家,卻發覺四塊石頭加起來太重,自己一個最 多只能搬動兩塊。 港女開始後悔沒有把男人叫來這裡。 港女想:我住的城市講求男女平等,"E" 字那一塊應該可以不用搬回去。 接著,她又望著剩下的三塊石頭想:對伴侶的義務實在太沉重,沒有必要的話就不 要提。 於是,港女抱起剩下的兩塊石頭,再次越過曠野和沙漠,回到自己的居處。終於, 港女回到大城市,但此時她已筋疲力盡,回到家立即仆床呼呼大睡。 睡醒後,港女發現自己竟將大部份的東西都忘掉,但幸好,她見到床邊仍放著自己 千辛萬苦捧回來的兩塊大石,也就心滿意足地笑起來。

也因此,港女眼中的「LOVE」就變成只有「LV」了。

Saturday, March 15, 2008

達賴喇嘛

先不論你藏獨理念是否崇高,你的行動令西藏有人命傷亡、財產受破壞。你是不是犯了戒律?你作為沙門的良知到了那兒?你的諾貝爾和平獎是白拿了嗎??

Friday, March 14, 2008

Koei黔驢技窮?

這次講的Koei當然不是指早前將肥肥追思會搞到滿城風雨的Koei (http://evchk.wikia.com/wiki/%E9%84%A7%E5%85%89%E6%A6%AE),而是日本以製作戰略及「無雙」系列起家的日本光榮株式會社(http://www.koei.co.jp/html/index.html)。

今日行經報檔見到某遊戲雜誌大字標題,表示Koei的最新無雙系列的「新角色」除了源平合戰的平清盛及有「鎌倉戰神」源義經、中國小說《封神榜》的姜太公、中國神話人物伏羲女媧外(其實這兩個角色在《真三國無雙2》曾經登場),最新的人物居然是《西遊記》的孫悟空!!

無雙系列一成不變已經是潮之又潮的舊聞,只是光榮仍然捨不得這塊雞肋,反而以為加了新角色會re-vitalize這個已經厭了的角色。最要命的是今次玩的對象已經是日本人最崇拜的殿堂級中文小說的cross over。如果今次依然是收視不振,Koei會出甚麼板斧?不妨在此獻計:玉皇大帝大戰耶和華!!

Thursday, March 13, 2008

雙手找碎銀

近一年發現了香港一個怪現象:當我們都便利店購物或在連鎖快餐店購票飯而要付款時,收銀員十居其九都是用雙手將找贖的零錢及收據交到我手中。

如果找回的只是鈔票,問題倒是不大;但是當對方找回的只是零錢時,問題出現了:收銀員是用「雙手」拈着零錢找回。即使找回的只是一枚一毫硬幣,收銀員也是生硬地用雙手拈着一毫遞給你。

據了解,這個做法的出現是因為有人投訴收銀員用單手找錢是「無禮」的表現,所以公司管理層要求收銀員不論任何情況都要用雙手找錢云云。

長篇大論就免了,我只覺得與其做「雙手找一毫」的門面功夫,倒不如改善一下服務態度(例如改一下機械式的greetings)會更實際。

Monday, March 10, 2008

肥肥(下)

(續上)

說回正題。所謂「大香港主義」老實一句並沒有很學術的界定,因為所謂「香港學/香港研究」並不是一很學童、很專門的研究,只是在後回歸時代香港人一次又一次經歷信心危機時突然平地一聲雷的出現,特別是在多次「雙城故事」(香港對新加坡、上海甚至澳門)當中,「大香港主義」更是香港人聊以自我開解的鎮痛劑。〔按:側聞洪清田積極開拓「香港學」研究,相信不久將來會有一個比較正統及學術化的定義〕

照我觀察,一般人對「大香港主義」有兩種相對的看法:負面的看法是香港人的國際視野東西走不出鯉魚門汲水門、南北走不出羅湖赤柱,目空一切,以為世界大事只與香港人的錢包有關,又以為世界都會除了紐約倫敦之外只有香港.....等等;相反,另一個方向是以香港人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近三十年時間,憑藉其驕人經濟成績及獨特的政治/社會地位,再東南亞甚至整個華人圈子所作出的影響力,而箇中最佳例子就是娛樂事業。

其實早在六十年代末,邵氏公司一系列的華語片已經在東南亞一帶非常風行,而作為不少邵氏電影外景的清水灣後山(即科大現址)更是千萬華人眼中的勝地,以邵氏電影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大可以晉身「大香港主義」濫觴之列。香港因為是亞洲華人圈內少數政治經濟環境較穩定、創作空間相對地自由,所以當時港產片能拍出不同種類的電影;亦正因為這個原因,港產片當時已開始為香港文化發揮了影響力。可惜的是,邵氏電影大多是「國語片」,邵氏背景更是南洋背景,似乎和「大香港」關係並不太密切,反而似舊日上海片場加上一對南洋背景的兄弟的合作的成果而已(當然日後邵爵士的TVB將「大香港主義」發揚光大又是後話);即使日後的李小龍憑李三腳將香港片(《唐山大兄》)提升到國際層面(如《猛龍過江》乃至《龍爭虎鬥》),但他半途崩殂卻令這個「香港國際化」的創舉下了個急煞車。

到了八十年代,一切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港劇、港產片、港歌風靡華人圈甚至是非華人圈子。例如成龍、張國榮及譚詠麟多年來在日本韓國有多年的市場,而港產片的片種(八十年代的吳宇森派英雄片及九十年代初程小東派古裝飛天武俠片)更是韓國動作電影在過往十年的起爆劑。港產片除了英雄心態之外,最為外國觀眾吸引的地方是香港對外所呈現的華洋雜處、既中又西、當然亦夾雜了香港知名的夜景,對於當時除日本外的亞洲觀眾而言是有絕大的吸引力,當日的港產片比而在政府窩囊廢的旅遊推廣可有效多少倍。再者,港星在外國拍攝外景以至其後的宣傳工作方面亦展現了八十年代香港人拚搏的一面。在八十年代的華人圈子內,「香港人」幾乎是「醒目」和「進取」的代名詞。

港劇方面,自從八十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以至信心危機後,港人有能力者大多在恐共拒共心態影響下選擇移民,其中尤以加拿大為港人最愛,而溫哥華更被當地人安了一個「香哥華」的諢號,以諷刺其香港移民之多淹沒了溫哥華(他們可是忘了加拿大本身是歐洲移民所建立國家這個事實)。港人移居當地後為解思鄉病,往往對港產片及港劇有強烈需求,而港劇所代表的「香港式」花花世界的生活更是加拿大人(至少是加拿大華人)所稱道的生活,從這點可以解釋到為甚麼現任溫哥華市長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香港,在這些移民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故鄉」,更是代表了「搵錢」、「發達」的地方.....

為甚麼在這個關口要將肥肥扯上關係呢?當然肥肥成為加拿大華人(to be more specific,是加拿大香港移民)代表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肥肥拍攝的《富貴逼人》系列。

《富貴逼人》於1987年拍峻,當時正值移民潮高峰,香港人失去了自信。高志森於是拍了《富貴逼人》,一為賀歲、二亦為了提醒香港人曾經引以自傲的兩件事:第一是香港人的「身份」,而另一樣就是香港人的「財富」。《富貴逼人》的故事幾乎可以用「一家窮光強一朝發財」這句說話交代,某程度上囊括了香港1967年暴動之後發跡的過程,不過電影並無提過香港人的發跡背後有多少是客觀環境而又有多少是香港人自己不斷奮鬥的成果而只以「天降橫財」解釋了肥肥一家為何忽然富貴,實有美中不足之感。或許這電影已經預料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容易賺Easy money的地方吧!

再者,《富貴逼人》前前後後都有一股「香港氣息」:公屋師奶打麻雀、買六合彩、逼地鐵(記得肥肥用龐大身軀強行「逼」人地鐵一幕嗎)、當然還有渴望發達的心態等等,都是香港人獨有的集體回憶。經過同期多套強調「香港人vs大陸人」的電影如《合家歡》及《表姐你好野》系列的洗禮,香港人不期然萌生了一種對香港的認同感,對於自己(至少自以為)吸收了華洋文化優點於一身的「特長」相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大陸、國際地位被孤立的台灣及經濟發達但自由度及「轉數」較差的新加坡而言感到優越及自豪;然而我覺得矛盾的是電影本身同時帶出了一個訊息,就是香港人處於前途及身份認知危機的當下,他們覺得還是「潛心發達」比較切合香港人的身份。不是嗎?《富貴再逼人》及《富貴再三逼人》入面提到肥肥一家由「有錢移民」到「無錢回流香港搵真銀」的轉變,正反映了香港人處於既非「英國人」又不願成為「中國人」唯有自認「香港人」一事上的無奈:既想到他鄉避禍,又捨不得香港的種種好處,更捨不得香港遍地的黃金!其中笑中有淚的一幕是當肥肥一家回流時,董驃要重回電視台做新聞。不過在面試時被問到「發哥的蓮妹」時,一早已做了「out精」的驃叔將陳薈蓮搞錯為陳玉蓮,最後多番波折下才得到了初級職位.....對!是初級。因為不管驃叔以前是叱吒風雲,但移民了就是過氣。誰叫你背棄香港移民去?在這一幕當中感到迷茫的驃叔正正演繹了移民他國的香港人的悲哀。

肥肥,是香港時代轉變的象徵。紅隧通車你是第一個坐車過海、憑藉你過人的魅力可以令一個惡死的上海包租婆打造為入得屋企的開心果、你的努力單親媽媽形象為多少命苦女性樹立了好榜樣。不巧的是,你演藝事業的沒落正好和你所代表的大香港主義和香港價值的沒落相輔相成。香港人再不以自己身為香港人身份而自豪、不再以克勤克儉努力向上為己任而只求政府派糖、更不以為自己在保存香港獨有的文化正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上有所覺悟,「一次性」「達標」「出台」等等字眼取代了香港原有的語言。

肥肥或許你走的正是時候,因為,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已經不象你一樣愛打麻雀,他們只喜歡賭波及賭股票。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肥肥(上)

這兩日的新聞不論港聞抑或是娛樂版(反正港聞娛樂化,也是一樣)不是EDC就是Lydia Shum。眼見網友小才女跟詩白爾對肥肥離世分別表示了不明白和厭惡之意,而我雖非惡意咀咒「肥蛆(高登人為避文責而為肥肥改的別名)」早日歸西的極端網友但我亦非跟肥肥成長的一代,所以我會用一個「香港人」的視點略說一下「肥肥」和香港。

其實肥肥去世帶給香港人的衝擊和當年(2003年)張國榮、梅艷芳、羅文等相繼離世所帶來的衝擊相比是不遑多讓的,只是欠缺了當年「沙士」前後人心惶惶、百業蕭條的悲情。不同的是,肥肥的離去正好替同樣病入膏肓的「大香港主義」拉上了謝幕後的幕簾,這亦解釋到為甚麼香港人對肥肥的離世除了悲痛之外又多了幾分迷茫,而肥肥離世在EDC事件冷場時發生,就更有了提綱挈領之效。

香港人重視肥肥,並將肥肥視為香港icon,最主要原因是(1)他們認為肥肥是能夠代表他們的經歷及「奮鬥」過程;(2)他們可以將自己(特別是當時被視為弱勢的女性)想climb up social ladder 的意願投射到肥肥身上;(3)大家將某電視台把肥肥的個人生活包裝而成的reality show照單全收甚至personalize;(4)更重要一點是肥肥崛起代表了「大香港主義」的興衰。

肥肥出身上海人家庭,五十年代遷到香港並於十三歲考入當時開始雄霸華語片的邵氏,雖然礙於外形她不能擁有像陳寶珠蕭芳芳甚至同公司的林黛樂蒂李菁等人的地位,但在TVB成立後她以個人機智及口材(用香港人講法係醒目、smart & witty)在電視圈享有崇高地位凡三十年。從個人經歷角度,她的career正好是和香港由五十年代開始竄升成為大都會的過程不謀而合。

五十年代國共內戰完結,大批上海商人來港以逃避共產黨清算,從經濟產業到娛樂事業都為香港帶來了人材與資金,更為香港六七十年代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雖然在歷史上當時香港未能和倫敦紐約甚至東京相提並論,但憑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生態環境,香港自七十年代開始就已經在亞太區享有「四小龍」之一的美譽。除此之外,香港人更覺得肥肥擁有的特質令他們容易產生認同及共嗚:肥肥跟港人一樣擁有口材好、轉數快、交遊廣闊、樂天、辛勞勤快的工作態度(她自一出道幾乎從未言退休直到死為止)等等素質,故此沒有根的香港人就以應同肥肥間接地作為對自己身份及素質的應同。

另一方面,肥肥對香港女性而言帶來一種「希望」:一個根本達不到男性對女性「基本要求」、一個無論在外型學歷和男人緣都比一般女性更一般的女性居然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在香港人人歡迎的「開心果」,一個電視台的中堅份子。不要忘記,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還是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即使有陳寶珠等等工廠妹飛上枝頭的故事,但骨子內仍是要依賴男性(找一個像呂奇的如意郎君,女人未曾真的站起來),隨着與鄭少秋的婚姻而成為單親媽媽後,肥肥又藉獨力支持女兒欣宜成長但又同時堅持演藝事業而贏得「另類成功女性」的掌聲。故此這個sample絕對是為女人提供一個夢想,一個女人可以憑藉自己實力climb up social ladder的夢想。

有關「真人騷」一點,這個可能借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簡單解釋一下較好。正因為肥肥的經歷是如此的「親民」及「易入屋」,資本家就利用這個機會替肥肥(以及其後的欣宜)作一個「真人騷」的包裝作為吸引觀眾的賣點,再向他們推銷資本家為勞動階層打造的夢:只要學肥肥一樣為資本家服務,你就同樣可以得到和肥肥一樣的幸福。同樣例子可以在八十年代初TVB的大型綜藝節目找得到,當時肥肥已經和鄭少秋開始了同居生活,每當肥肥出席這些節目時總是被問及和鄭少秋的事;更有甚者,當肥肥在加拿大誕下欣宜回港後,TVB為他們一家辦了一個盛大的「慶祝會」作現場直播。諷刺的是,當時肥肥和丈夫的關係已經有裂痕並在翌年離婚;而肥肥入行四十年亦被包裝為一個「致敬大會」(可惜的是,當時她把握了機會推銷女兒而被一眾網民嘲諷),將被資本家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肥肥一家包裝成和諧無比的家庭.....殊不知這個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待續)

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減紅酒稅是為富人服務?

今日讀了「馬沙筆記」,不禁莞爾。

馬沙出身會計人,近年被所謂年輕中產視為偶像,但今日觀其言,我雖不願責其目光如豆但請恕我直言,年輕中產若視其為偶像,真的只有一句:「sorry囉!」

紅酒,的確是非必需品,但英國人一早就看穿了箇中價值,在過去百多二百年英國一直是歐洲(非產酒區)紅酒的集散地。而在西歐,紅酒與「寶石(precious stones)」一直享有「高級消費品」及「投資產品」的地位。故有論者認為,香港在麥高樂時代計酒價而非像過往以濃度徵酒稅是為了令香港回歸後不會和英國「爭生意」之舉。雖然1996年曾特首(時任財政司)一度將90%稅率調低,但梁錦松為了財赤,甘冒被譏Taxman之險再調高之,故香港一直只是紅酒消耗區而非投資區。

若減紅酒稅,香港可以再發展紅酒二手市場甚至拍賣、會展期貨等等市場。對於面對被澳門瘋狂搶奪MICE市場的香港旅遊界不啻是一支有力的強心針。因為隨着發展紅酒市場,一系列配套及相關工業(如會展、相關雜誌場刊印務、酒店、酒窖等等)都有需要隨之發展,當中可以創造多少非技術性職位?與其用公帑狂開NCSC職位去創造職位以致扶貧,倒不如用這個契機開拓香港新的出路。香港長期依賴單一業務只會是死路一條,只是今次主角由股市取代了以前的樓市。老實一句,每年政府從紅酒徵得多少稅?拋磚引玉總比坐井觀天好。

好了,到了減紅酒稅是為富人服務一點。如果如馬沙言,是否裁撤一個稅項只是依照「徵收標的是否必需品」的話,我想反問是否要收股票增值稅或大幅調高印花稅?反正股票不是「必需品」,減印花稅只會為「數字叔叔」等大戶服務呀!倒不如大家來刧富濟貧好了。

香港近年仇富風氣極重,單是一份AM730入面有多少專欄漫畫都是有理無理拿富人開刀?如今連中產者都單取「是否必需品」而斷一項稅收的存廢,坦白講,香港的「土共」不會是左派,而是口說擁護資本主義但骨子內非常仇富的「新香港人」。

Monday, February 25, 2008

周融,多謝你

周融,多謝你告訴我,原來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同樣都需要尊重。
周融,多謝你告訴我,原來沒有大學學位的人一樣可以勝任很多工作。
周融,多謝你告訴我,原來沒有大學學位的人跟其他人一樣可以昂首闊步。
周融,多謝你告訴我,原來沒有大學學位的人的腦筋可以比所謂議員、學者、傳媒人更堅實。
周融,多謝你告訴我,原來沒有大學學位的人的所謂「道德勇氣」比起中大梁偉賢教授並不遜色。
周融,多謝你拆穿了香港偽君子的假面具。
周融,多謝你指出了香港政客為了一己政治利益而流於人身攻擊甚至侮辱的齷齪技倆。
周融,我以你這個「師兄」為榮。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床照風波的幾個盲點」系列之二

2. 警方真的是「未審先判」?

當第一名被捕者於老爺席被還押八星期並要在羈留之後,大眾言論為之嘩然,一頂又一頂寫着「未審先判」的帽子二話不說的就往警方的頭上扣下來,恍惚現在香港猶如電影「午夜快車」般陷入極權國家的卑劣手段之下.....

乍聽之下危言聳聽,但實際上此等言論低能非常。

相信大家都對普通法「無罪推定」的原則耳熟能詳,有英國大老爺甚至將這個原則比喻為整個刑事司法體系內唯一顯眼無比的金綫,故此一個人在未被定罪前必定是清白之身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基於這個「事實」,香港很多網民甚至自詡「公信第一」的知識份子報就將「還押八星期」這個決定打成「執法 + 司法聯手炮製冤獄」的故事。不是嗎?既然是無罪之身,還甚麼押?這不是違反了「無罪推定」的原則、違反了人權法、違反了基本法嗎?

我們且看一看究竟這是甚麼的一回事。

在香港有關疑犯被扣押、過堂、保釋等事的程序都是香港法例第221章《刑事訴訟程序條例(下稱 “CPO”)》管理。而CPO第9D條的確明顯地指出一個疑人是有獲得保釋的「權利」,而法庭是必須命令被控人獲得保釋的。讀到這兒你是不是開始認同死咬警方的知識份子報,認為警方真的處理不當?且慢,還有下文。

經過幾年英式法律訓練之後,我覺得英式法律最優美地方不是空喊法治的口號而是條文的精雕細琢,總會有一個有彈性的空間令你可以從多角度剖析一條法例,進而應用到一個甚至多個不同的情況。回到正題,我想講的是在right to bail這個極之high sounding 的口號之下,CPO其實設下了不少的門檻,令你原本到手的保釋權一下子變為還押去吃皇家飯的命令。而CPO第9G條就指明在甚麼情況之下疑犯不會獲得保釋權,如法庭相信疑犯於保釋期間可能會再干犯其他罪行或者是會干擾證人,而最重要一點是相信疑犯不會按照規定歸押(即是棄保潛逃,咖啡店叫跳保 / Jump Bail)。法庭在考慮疑犯是否會如期歸押是基於一系列因素,當中亦包括(但並不限於):

I. 控罪的嚴重性及一旦被定罪時可能面對的刑罰;
II. 有關該控罪的性質及分量;
III.最最最殺手鐧的一項是「法庭覺得有關聯的任何事宜」。

換句話說,一旦法庭因控方所呈上的證據覺得控罪嚴重,任何不成理由的「理由」都一下子變成了「法庭覺得有關聯的任何事宜」。以今次事件為例,雖然我不知道警方將甚麼證據呈堂,但最少應該會有「那些照片」與及疑犯在警誡之下所作的供詞(即是所謂cautioned statement,簡稱「cor文」)。在審理初步證據後,法官會自行決定究竟這個控罪是否符合上述講的三個原則。老實一句,香港很多人天真得以為普通法之下的法官會理性地運用法例訂立的要求以及酌情權(discretions),他們最重要的理據是普通法一個最基礎的原則是「理性人」(reasonable man),法官作出任何有關法律演繹或者是證據裁決時會代入一個不受任何主觀意見左右,單純以理性行事的。「理性人」而作出。可惜的是,人始終是人,即使表面上是多麼的理性,他仍是會受限於自己的個人背景、思想見解及喜惡。故此,法官甲可能覺得「那些照片」只是風流之證而並不是甚麼淫穢之物、反之法官乙會覺得「那些照片」絕對見不得人,對於同一件事物既然大家已有分歧,對於犯罪者、針對他所作出的指控及其嚴重性而言,分歧只會更大。更何況該被捕者更可能涉及信用卡詐騙案,加上他本身是無業者,疑犯能夠得到保釋才是一件奇事呢!

除此之外,大家的焦點都集中於「八星期是否過長」。八星期是否太長其實是可圈可點,但我要指出一點,還押的長短並不是警方或者律政司說了算(當然有時老爺頭痕時會問案件主管 / 政府律師提議還押期限,但這只是少數,而且案件主管 / 政府律師最多只是「建議」),而是由法庭決定。法庭決定還押的長短其實是取決於警方是否有其他跟進調查,更重要的是法庭的日程表。我相信那些批評者應該很少去法院的一號庭,因為那是和大家印象中的法庭是大相逕庭:幾乎很多不是正式審訊的法庭程序都是在一號庭進行,每天一號庭都要處理過百宗大大小小的案件程序,故此要排上幾個星期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我在咖啡店時,有的案件由一開始直到正式開始在老爺面前開審足足拖了三年多。八星期?小兒科。

最後一項,長話短說,既然有人對還押有反對意見,為甚麼不安排向高院申請保釋以求推翻裁判官決定?既然他是無業人士,得到法援應該不是問題。如果想速戰速決的話,應該有很多律師可以義助你。對了,我們身兼尊貴民意代表的律師大狀們,當你們一味拍枱批評政府時為甚麼又對被捕人束手?特別是在垃圾會專批評警方做事方法的「逃緊生」,你為甚麼只出口不出手?哦,我忘了,你在匯標事件中連一份簡單的deed 都漏了日期簽名,在這件事中你羞愧得龜縮的確是幫了被捕人一把(你不幫倒忙搞錯日期就偷笑了)。

香港人,如果這件事中你們批評的是司法機構我沒有話說;但你們合上眼一味批評警方,只顯示你們訴諸感情但又實際知的劣根性。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黃金年代的終結

肥肥離開我們之後,由麥理浩履新開始長達差不多二十年的香港黃金年代正式宣告終結。

香港,何去何從?

通宵點滴(4) --- 侍應們的衣着標準

又一次是咖啡店傻瓜樣版戲惹的禍。

猶記得懂事以來第一次看咖啡店的樣版戲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差不多劇終時,黎漢持飾演的總侍應帶領一大班身穿黑色西裝的侍應團,兩袖清風兼威風凜凜地從法院門口步出,再對住一字排開的侍應團說「各位手足,休息埋今日好啦,聽日又要開始新畸屎啦」。從此之後,這一幕「咖啡店群英會」(相同動作發生在社團中人身上就變成香港著名警政學權威Dr. Y.K. Chu名著 “Triad as Business”中所用的 “Horse-shinning”了)與及當中眾侍應的一襲黑衣深深的印在腦海之中。

到我正式成為了咖啡店的助理侍應時,每日理所當然的穿上黑衣一道的踏進位於荒涼停車場的咖啡店上班。其實對於衣着標準(Dress Code)管得最嚴的時代反而是最初受訓時,即使在三十度高溫之下幾乎都是dark suit不離身。無他,因為受訓侍應除了每日受訓項目外亦不時要外訪其他與咖啡店有協同效應的機構;無制服但又愛面子的咖啡店為保所謂「專業形象」,就訂了dark suit = 制服的規矩。根據一些已有若干年資的老侍應口述,在他們初入店的年代,第一天咖啡店中人在講其他廢話前開宗明義講明dress code就是dark suit或者是長裙一道,而且這是一條踰越不得的「天條」。

可是,到了完成受訓正式落組做助理侍應後,我才發現原來實際工作上大家都有意無意地規避了這個高層厘定的所謂dress code。當然,如果侍應們要叩見大老爺、開case conference(只限高級侍應以上)、有大型promotion或者見報做人辦的時候,你自覺都會穿一身正式衣裝;反而有些時候侍應們會便裝一道的,大大的展示了侍應們的應變能力:

(1) 話說我剛剛落組後有一天我見到了一個同期侍應,原本都是西裝一道,但突然轉為一身「牛記加笠記」裝扮在進行「影帝」的工作。我路過時問他:「不穿西裝沒有問題嗎?」,他有氣沒氣的答我:「既然只是日日做『影帝』,西裝不西裝重要嗎?穿便服反而更涼快。」

(2) 第一次事件後不久,我碰到另一個同期(他的客戶多是土木工程界的),他又是一身的便裝。當我問及便裝的緣由時他無奈地答我:「我只初都以為做侍應真係好似training時講話文裝行通街,誰知道早兩日我要同一個師兄落site(即係工地,假如你不明白的話)找客做promotion,弄得一褲子都是泥.....我原來發現樣辦戲中的侍應文裝一道落site找客只是劇情需要,不能反映真實狀況。」

說起來也是實話,我們很難想像有甚麼傻瓜會穿全新的西褲皮鞋踩入滿地泥濘的工地呢?這只是咖啡店樣辦戲刻意甚至是殭化地遵循「咖啡店侍應一定是黑西人(別想歪,只是黑色西裝之意)」的固有形象。在公司高層食古不化的腦袋入面,「形象」比起實際工作需要更重要,而所以謂「專業形象」原來只是建基於一襲黑衣而非各同事工作所得的辛勞汗水的成果,這個說法真的說不過去。你倒說說看,「老西」在中環工作固之然能溶入環境,但當你想低調地在屯門的屋邨工作時,是不是「牛記加笠記」會更有用、更切合工作需要呢?

〔後記:這個世界真的是希望在人間,即使高層不帶腦袋上班,前線員工都會靈活運用腦筋。有一次我發現同組一個師兄在辦公室留了一套便服連波鞋,我問他為甚麼會這樣做,他只答我一句:變身用。我即時恍然大悟。〕

Friday, February 15, 2008

「床照風波的幾個盲點」系列之一

床照風波原本只是「C疊內容」的新聞,但是在三個星期間越演越熱,最後更走出娛樂圈成為針對警方甚至是政府的政治事件。即使第一個被捕者因技術問題而獲撤銷控罪,網民(包括部份傳媒)及的矛頭反而更銳,恍惚不將鄧竟成拉下馬然後「咔刷」一聲人頭落地就不罷休似的。可是,作為一個冷眼旁觀者,香港人似乎忽視甚至刻意無視幾個盲點。我覺得大家在肆意批評有關人等前,理應思考一下這些盲點之後再批評,而非人云亦云,將腦袋藏到屁股裏。

1. 警方高調辦案是「保護有錢有權人士利益」?
在討論「高調辦案」前先要講一講「保護有錢有權人士利益」這個要點。得罪一句,提出這個批評的人低能程度只比說出「你的母親在生物學上是女性一樣」好少許。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世上沒有警隊不是為權貴服務;如果你想要警隊不為權貴服務的話,就請支持共產主義,當共產主義真正行在世上時就沒有權貴階級亦沒有警隊的需要。

眾所周知,現代警政體制大致上出自1829年英國倫敦大都會警局而發展出第一個全職及專業的警政體系。大家必需要知道一點,英國倫敦大都會警局的出現,是因為倫敦自工業革命後迅速增長而成為當時世上數一數二的「大都會」。而緊隨都會化之後的卻是急速增長的人口、工業革命引起的各項社會問題以及階級矛盾。這個「階級矛盾」指的是一般社會勞動人口、低下階層及各籍移民(猶太人及其後印裔族群)及傳統威權階級如貴族、教會;後來因工業革命及英國代議政治而衍生的資產階級亦加入了這個「階級矛盾」當中。

在英國現代警政體系出現之前,英國(特別是倫敦)的治安基本上是由兼職的保安官擔任,而至於逮捕罪犯方面就由地方裁判官或貴胄出資聘請 / 懸紅請「捉賊者 (“thief takers”)」代為逮捕(情況有點像《星球大戰》系列的Bounty Hunters);到了工業革命後資產階級抬頭,雖然他們財力上未必每人都及得上傳統貴族,但他們懂得運用他們手上的政治權力 / 影響力推動政府改革警政,由此可知其實警政體系原本的作用就是維持傳統特權階級及資產階級的人身 / 財產安全與及維護「社會秩序(Social Order)」。這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能夠解釋為甚麼大都會警局是出自倫敦而不是鄉郊小鎮:白金漢宮、唐寧街十號及西敏寺統統都是在倫敦!(按:請崇英者留意,英國要到了戰後1949年才有第一個女警,只比香港早了數年而已)

關於這個「社會秩序」的定義當然不是從勞動階層而是從傳統特權階級及資產階級的角度出發,而十九世紀時有多次「安撫社會秩序」的行動,倫敦大都會警局都積極參與,其中包括1887年「安撫」了支援愛爾蘭運動而作出的「倫敦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事件、及多宗「安撫」憲章派(Chartism)而作出的一連串行動。由此可見,警政系統的存在已經有天生「助紂為虐」(如果你硬要跟梁國雄之流,我唯有用這四個字)的基因,更何況香港警隊本來就是倫敦大都會警局的「副本貓」,只是效忠對象是英國殖民者及英資企業而已。現在才發現這一點又大聲疾呼,是不是有點後知而後覺呢?

再講「高調」問題,先撇開「為權貴服務」的原罪,今次警方只是被逼高調。首先,床照事件本身對一眾行小報路線的香港主流媒體已經先天上有極高的吸引力,故此無可避免地會將床照事件擺上頭條處理。經香港主流媒體高調跟進之下,你會覺得警方會低調處理嗎?如果低調處理的話,警方又會落得一個「黑箱作業」的罵名。反正不論高調低調主流媒體都會用顯微鏡式去報導案件過程,再以雞蛋裡挑骨頭的態度作出批評,既然動輒得咎不如事先張揚自我降溫。

最重要一點,香港警察並不如政治主教口中的「香港之恥」,素來在警政體系中有不錯的名聲,最起碼比西方民主國家文明得多。警方並無必要借這事件炒作一番以提高聲譽,即使有此需要亦用不到這事件。所以我覺得這次警方只是一條被娛樂公司及主流媒體架上戰車的可憐蟲罷了。

這一點,香港人自然不會明白。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市川崑與忠臣藏

與黑澤明、木下惠介等被譽為「日本影壇四騎士」的名導演市川崑,因肺炎於昨日病逝。市川崑除了早年一系列「金田一探案」電影而享負盛名外,他近年最出名的傑作是高倉健主演的「四十七人之刺客」(本片故事是講述日本十八世紀元祿年間著名刺殺事件「赤穗四十七義士」的故事。這故事在二零零一年再次被拍成「武士1/47」並由木村拓哉擔正演出,但口碑則以本片為最)、以及再將馮婦將「金田一探案」其中一個故事「犬神家之一族」翻拍(主角為松嶋菜菜子及松坂慶子等)。

名導演岩井俊二(《情書》)曾於二零零六年將市川崑一生拍成《市川崑物語》。

近年大導演買少見少,繼英瑪褒曼後又少一人。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火宅之人

提起已故日本導演深作欣二,相信大家一定會記起近年在香港備受議論的《大逃殺》系列(其實深作欣二在《大逃殺2》拍峻前已經逝世,該片是由他兒子深作健太接手完成)。其實在《大逃殺》之前深作欣二已經以拍攝動作電影而聞名,當中亦包括美日合拍之戰爭片《虎虎虎偷襲珍珠港》及動作片里見八犬傳》等等。可是,深作欣二最為人所知的卻是言情片:描寫日本明治大正時代著名女作家與謝野晶子的《華之亂》及依照日本現代私小說作家檀一雄半自傳同名小說拍成的《火宅之人》。
說起私小說(又名心境小說),這是日本文壇二十世紀獨有的文學體裁,代表作家有三島由紀夫(他的行為根本就是一本活脫脫的私小說)及本片主角檀一雄等等。私小說嚴格說是將個人生活和思想赤裸裸地坦裎於人前,以本片同名小說《火宅之人》為例,只是檀一雄個人包二奶偷情日記而已,但小說到了深作欣二手中,就變得如同動作片充滿激情而以另一個方式表現出來。
較早之前提過,「火宅」一語典故出自佛教《妙法蓮花經》。檀一雄轉變了喻意,以人對自身情感所面對的不安取代原意,但在故事的角度出發,這個比喻也不失其真確。一言以蔽之,這個故事就是有關檀一雄(劇中化名桂〔Katsura〕一雄)自己在情路上迷失自己,跌跌撞撞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不是男主角與妻子Yoriko(片中譯作寄子)及情人矢島惠子(最妙的是劇中惠子的讀音Keiko正好與當時戲中扮演惠子本人、和深作傳出緋聞的松坂慶子名字的讀音雷同,深作這套電影「夫子自道」的玩味堪稱當時本片頗大的Gimmick)的三角關係,而是當男主角深感夾在兩個女人所造的火宅之中飽受煎熬時,他和偶遇的吧女阿德(Toku)的一段美好的流浪時光。

對於檀一雄的情史,阿德當時瞭如指掌。反正自己作為「第四者」,寄望自己和這個男人有將來只是一個可笑的笑話;她之所以不顧一切的跟隨檀一雄四處流浪並不是要和檀一雄有甚麼將來,而是想自己「洗底」開始新生活前,為自己留一份美好的回憶、一個自己燦爛地存活過的證明。同樣情況出現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玲子跟比自己年輕二十年的主角一夜四度春風後曾經講過「我已經把將來(性愛)的份都完成了」。毫無疑問,玲子和主角沒有任何「愛情」,只是玲子藉主角完成了自己一個心願,之後揮別過去,別過頭來開始新生活。這一點阿德和玲子彷似是孿生姊妹般神似。大家要知道這兩個故事分別發生在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女子的地位根本只是男人的附庸。片中的兩個女性為了一個男人居然不約而同地變得神經質,更甚者進化變成神婆,所以戰後所謂男女平等,女權解放只是一紙空話。小才女K曾經講過:「女人最可怕唔係為左一個咁嘅男人而爭風呷醋,而係為左一個咁嘅男人而變成神婆」,如果這兩個女人的愚昧令人扼腕嘆息,相比之下阿德的撇脫及主動更令人動容,當阿德最後一次和檀一雄燕好後向他表示要嫁到南洋後,檀一雄面露那一副「想挽留但不敢挽留」的表情,令人有「應有此報」、大快人心之感。當然,不論戲中故事和現實,檀一雄都是回到應該回的地方並得到了家人原諒。

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策劃人之一就是檀一雄的兒子,而檀一雄的女兒檀文(Dan Fumi)更在戲中參上一腳擔當一個角色。

Wednesday, February 6, 2008

給程曦先生的一番話

程曦先生:

很慶幸在中國人最重視「團圓」的農曆新年前令弟獲得假釋。然而對於閣下昨日向傳媒界所作的「見證」卻為這則原本令人高興的新聞蒙上陰影。

我了解貴教信徒很重視「福傳」亦很鼓勵信徒公開對外「作見證以榮耀主在我身上作的工」;可是閣下有沒有想過,閣下所說的話會對一直辛苦為令弟奔走的人大不敬?

單憑耶和華而沒有這些一路以來不論在明在暗、人力上、財力上不斷付出的朋友,令弟會得到假釋的機會嗎?閣下應該致謝的對象得不到應有的致謝(那怕只有一句),反而大肆宣揚貴教耶和華的「奇蹟」,閣下不覺得這是十分可恥嗎?閣下的行徑令我想起貴教姊妹梁藝玲(前名梁佩玲)在澳洲遇上車禍,得當地醫護人員悉心搶救後撿回一命。及後,貴教姊妹不但不感謝當地醫護人員反而大肆宣傳貴教耶和華的「奇蹟」,這不啻令人齒冷。

閣下熱心為貴教傳教、做見證虔誠的是毫無疑問。然而,閣下為了貴教耶和華神不惜連自己的弟弟也利用了,正好做了一個貴教徒的反見證:為了傳教,甚麼齷齪的事也做得出來,而這就是基督徒的本質。

程先生,閣下又為基督徒無恥行徑又添一例,更令我對貴教的蔑視更深一層,在這件事上,我反而要向閣下致謝。

Sunday, February 3, 2008

請問影視處二三事

問題一:請問「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影碟為甚麼會是三級?
問題二:我知道有一段Nude戲是電影上畫時沒有的,但Nude=色情=三級?
問題三:貴處何時才停止和基督教基要派的勾結 / 走出基督教基要派的控制(最起碼剷除貴處網站內與一眾基督教團體網站的超連結)?
問題四:影視處諸公,你們的腦袋是不是長在屁股?

Friday, February 1, 2008

通宵點滴(3) --- 咖啡店的咖啡

在普通人眼中,咖啡店只出名的出品當然是咖啡。咖啡店拍攝的樣板戲中最經典的一幕總離不開:三角形的咖啡桌上放了幾杯咖啡,而在場兩位侍應和客人在呷了一口咖啡後就開始「深情對話」.....這個場面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經過這些樣板戲的薰陶之下,我這些年的侍應生涯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你們公司的咖啡是否真的那麼好喝?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提問,我最後得出這個總括我多年經驗的答案。

如果有人向你表示到咖啡店光顧不一定有咖啡喝,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情況好像到Pizza Hut但沒有薄餅吃一樣無稽;但我可以向你說一句老實話:絕大部份時間咖啡店都不會對客人供應咖啡的。

為甚麼我會這樣說呢?這個其實是一直以來大家將樣板戲「假象」當成「事實」的結果。香港自八十年代初開始重視人權的發展,在一般司法程序當中不單要確保程序的公正,還要讓公眾知道這件事(Justice is seen to be done);故此在蒐集證據一事上,眾侍應要嚴守所謂的「老爺原則」The Judge’s Rule(這個原則經修訂後成為俗稱 “Rules & Directions” 的金科玉律,各侍應甫進咖啡店便需訓練至即使是在夢中亦要將R&D倒背如流為止)。

這個老爺原則和後來的R&D主要的原則是各位大客在面談時向店方所提供的資料都是在沒有「威逼利誘」的情況之下自願作出的。「威逼利誘」四個字結果就是在大老爺席前打「案中案」(即Voir Dire,亦曾有大老爺的傳譯譯作「特別聆訊」)的爭拗熱點。說到這點,相信大家都會猜到一點吧.....因為根據R&D中的 “Directions” 一項,通常大客光臨咖啡店時,店方都會提供「一站式」酒店格局服務:住宿、衛浴、食品(按:一般而言,各大客一日三餐都由咖啡店免費供應、或由該大客自費從其他地方購買。本店並無禁止外來食物的禁令,否則會有人以「我無得食天九翅,所以我在逼於無奈之下和盤托出,以求早少少出左搵楊貫一」為由挑戰咖啡店的程序)、報章雜誌甚至健身用具都一應俱全,但我們只會向大客提供幾個選項並由他們自行選擇,而非主動提供特定一項飲料。

更何況,咖啡本身因為有咖啡因的關係,會令該大客心神亢奮而睡不着,日後「便方栗子」就可以教路話「咖啡店侍應為左令我講野,所以向我狂灌咖啡令我訓唔到,我為左擺脫疲勞轟炸唯有一五一十講晒囉」之類的說詞(有關栗子教路一事,日後有機會再談)。為避免「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心險惡」的大老爺居然相信這些有如笑話一樣的說詞,我們一眾侍應通常只供應清水。如有特別要求我們會作安排(不作安排的話又會指控咖啡店令他吊茶 / 咖啡癮了),但同事會作出詳細記錄。

除此之外,我們不主動供應咖啡的最主要原因是非常pragmatic的:泡咖啡的只是一般負責辦公室雜務的OA,而泡咖啡只是他們在辦公時間的御准副業,所以一過了辦公時間就沒有人再泡咖啡。試問在這個情況之下,往往要通宵做「騷」的小小侍應又何德何能流得到咖啡呢?所以只要知道咖啡店一二事,就知道樣版戲只是欺騙無知小市民的技倆而已,千萬不會無知入信。

最後一點,咖啡店的咖啡奶茶真的很難喝。可以有其他選擇的話,我寧願選罐裝咖啡。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通宵點滴(2) --- 影印機

在行外人眼中,作為助理侍應的一員理應好像樣版戲一樣英明神武、俊男美女十八般武藝全部齊全、對各式各樣的咖啡客都可以八面玲瓏,應付自如才是。可是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這些助理侍應(特別是新晉的助理侍應)並非有資格應付咖啡客的...這些重任當然是落在高級侍應身上。


那麼,我們這些助理侍應可以做到些甚麼?答案就是:影、印、機!你沒有聽錯,是影印機。


眾所周知,咖啡店每逢有大規模出街搞大「騷」,助理侍應往往都會化身人人搬屋,實行「搬屋搬廠搬寫字樓」將大量文件(不論有用與否)搬回店中儲存一段動輒年計的時間。請緊記:搬了沒有用的文件回店不是死罪,最多只是負責貨倉盤點的同事嘀咕罷了;但是萬一你遺漏重要的話,不單負責這次大「騷」的主管會咀咒你,而且你亦會在公司高層每天早上的「早禱會」當中成為他們肆意指罵及「問候」的對像。故此大家一概以「寧枉無縱」的精神大肆搜括文件,反正大「騷」過後跟進這些文件又不是自己,犯不着為了節省他人的時間而讓自己冒聞到魷魚香的危險。既然文件全都被公司「借」走,那麼我們尊貴的客戶又怎麼辦?影印機的美妙就是在這時應用。


新晉的助理侍應,每每就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接過沉悶的影印工作以分擔同事的重擔。我可以保證,只有能夠駕馭咖啡店的影印機才可以確保往後的合約,而影印機亦成為每一個新晉助理侍應的至愛良朋:大型影印房成為同期「埋班」侍應的落腳、情報交流之集散地,特別是近八樓茶水間的影印房,每逢有同事路過見到相熟老友都總不忘駐足一番、寒暄一下。由於現時科技先進,當有大量沒有釘裝的文件要複製時,只要一放入影印機的feeder就可以和同事繼續聊天。


提到feeder就不能不提一單從前老前輩侍應口耳相傳的傳說:據說從前科技未有現時發達,影印機是沒有feeder的。在八十年代初咖啡店有一個大企業客戶(最初這公司是又搞地產又搞出租車又飲食業甚麼的,但做了我們公司的客戶後,該企業就轉為專印牆紙了。想多了解這個傳奇大客可以參考這個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B3%E5%AF%A7)有一大堆文件要我們的前輩好好地「吸收」。奈何當時不論影印機的速度抑或設計都不能和今天的相提並論,所以當年前輩侍應只能夠逐張影印。結果是影印機不甘被日夜操勞,全部自焚以示抗議;而報應就是日後輪到我們這些後輩侍應要被日夜操勞.....以上故事純屬未經證實的「都市傳奇(city legend)」,大家只能當笑話一則一笑置之,不用深究。

Monday, January 28, 2008

輸打贏要?

先來一節雅虎新聞版引述星島網上新聞的文章

----- Quotation -----

王家英駁泛民民調誤導論 (星島) 01月 11日 星期五 05:30AM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中大亞太研究所早前公布民調,發現七成二被訪者支持人大常委 關於香港政制發展決定,被泛民主派 質疑調查有誤導性。負責調查的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不滿泛民的批評,認為他們只認同符合泛民期望的民調結果;又不點名指某學術機構就同樣議題進行的民調方法,可能「更不專業」。

王家英解釋,調查中十項提問所用的字眼,均取自人大常委撰寫的報告,讓受訪者選擇的答案亦是學術研究中非常專業的字眼。他說:「問題不是我王家英一個人設定的,有小組就每個問題討論,都是客觀地集體處理。」

指另一民調更不專業

他認為泛民指中大民調不可信,是因為與他們預期的結果不同。他說:「到底專業是為了符合確實專業的要求,還是要符合泛民的期望才算是專業呢?」

王家英又不點名指,早前由傳媒委託另一學術機構進行的調查,方法可能更不專業。他指,該民調中只有三條問題,訪問了五百多人,全在一晚內完成,實際上並不可行;他解釋在接觸每個住戶時,均要致電予受訪者三次被拒才計算為「失敗個案」,調查不可能在一個晚上內完成。

他表示中大的調查內有十條問題,共訪問了九百多位市民,花了三個晚上才完成,每條問題均仔細詢問受訪者對政改報告的看法,難以理解為何會被認為是不可信。

至於被泛民議員批評為有誤導性的問題,王家英應記者查詢,比較兩個學術機構制定的問題。中大的調查中問:「人大常委會上個禮拜通過決定,香港2012年唔會實行『雙普選 』,但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 ,之後立法會 全部議員亦可以實行普選,對於咁決定,你接唔接受呢?」而另一學術機構的問題則問道「人大常委否決2012年普選特首及立法會,但決定2017年可以普選特首,以及最快2020普選立法會,請問你有幾歡迎或抗拒這個決定?」

比較被指有誤導性問題

王家英指看不出兩組問題中「唔會實行」及「否決」的分別,而比較「接受」及「歡迎」兩組字眼,「接受」是一個中性的字眼,在西方學術中亦較常使用;而對方使用「歡迎」及「抗拒」,但「歡迎』應相對於「不歡迎」而非「抗拒」,「抗拒」更可能引申出其他意思。

----- Quotation -----

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本地學術機構對「政治民調」卻有一種不明所以的熱愛,多間大學每隔短時間就分別發表對香港不同政治議題的民調結果。雖然大家對這些民調的進行方法(methodology)不甚了解,但不要緊,反正這些學府都會抽出一千幾百個市民代表七百萬香港人發表意見(就research methodology角度出發,sample base 未免不夠大),然後就可以聲言「六成港人甚麼甚麼」。對於我來說,不論是王家英抑或鍾庭耀之流,所作的民調都是為了自己所背負的政治理念而作,從第一天開始已經有所偏差,只是他們永遠不會承認罷了。
好,說了這麼多話,其實我最終都是要批評泛民「輸打贏要」的行為。「輸打贏要」這四個字是否很耳熟能詳?對,這四個字就是泛民鬧政府的「百搭用語」,誰料到今時今日他們就是做着自己每日斬破口大罵的事。

先不提這個民調的進行方法是否沒有漏洞,泛民是否可以解釋,為何王家英做了多次民調,要到現在你們才對民調的進行方法提出質疑?若王家英的解釋屬實,為何你們不向另一間更離職的學術機構提出更強烈的質疑?
他們的行為令人覺得輸打贏要的地方是,說穿了他們認為王家英民調的結果並不符合他們的政治目的才會批評,否則他們老早就在中大對政府施政評分時就已經出聲了(別忘記當時是泛民堅持走激進路線爭2012所謂雙普選的critical moment)。如果王家英的結果是合他們心意的話,他們又會不會義正詞嚴地大肆批評王家英的methodolgy呢?我可以擔保他們不單不質疑,還會高高興興地引用民調結果「引導」港人相信他們那一套的政治遊戲。由此看來,他們批評methodology只是一個藉口,真正要批評的倒是民調的結果。好一個「項莊舞劍」的小把戲。

此外,他們對一件事物的雙重標準更令香港人大開眼界。先不論政治動機及當中的解讀,王家英是香港其中一個所謂學者,而這次民調亦是以中文大學這個「學術機構」的名義進行的。如是看來,不管批評是針對王家英個人、這次民調的進行方法抑或是其政治動機,都會涉及「學術」這個敏感話題。當然,學術研究並不會容不下質疑及批評,因為學術研究本身(特別是社會科學)就是一種對現有事物作出批判性反思的研究;但是若果這些質疑及批評拿捏得不好時,就會落得一個「干預學術自由」的罪名,別忘記,這些泛民議員本身就是佔着「學術自由」這個道德高地,拿着本身問題處處的學術研究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為何我會說他們是雙重標準?不用多說,如果上述的質疑及批評是出自政府官員的口中,大家不難猜想,這些尊貴的議員又會將名為「干預學術自由」的黑帽子一頂又一頂的扣下來吧?相信我,如果這事真的發生,我用我項上人頭打賭我都會賭他們會二話不說就扣帽子,反正這個動作無需要甚麼政治成本,只會穩賺不賠。
我並不是第一天就對這些虛偽的「民主鬥士」反感。反感並不是只因他們虛偽,更因為他們用幼稚的二分法將全香港撕裂為「民主/不民主」、「民主鬥士/奴才(引用某醫生之言)」、「我們/他們」。沒有中間路線、沒有其他聲音。無疑這種做法能與他們心中的「民主楷模」---美國和台灣互相輝映,但這做法和他們厭惡至深的中共又有甚麼分別?除了令我訕笑之外,我想不出甚麼。

真正民主的真諦是守護自己所信的信念之外亦要尊重其他聲音;假使當你恃着自己所信的信念是(自以為)唯一的真理而摒除其他反對的意見甚至只是不同的意見時,這就是一種極權。在近代史中,這些事屢見不鮮,遺憾的是,我們尊貴的民主鬥士已經被自己築起的道德高台所蒙蔽;即使看見了,他們仍然固執地用「只要達到我們的目的,那怕手段多污穢,我們也要幹下去」去繼續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台灣民進黨,亦每日發生在香港所謂「民主鬥士」身上,不是非常可悲的事嗎?

基棍害人,影響一生

因為明光社同影視處份屬已上契之兄弟(影視處網站的Link長期與多個包括明光社在內的基教團體相接),故此我亦將蔡志森這位與多件政治/社會事件有糾纏的契弟列入政棍之林。

我只想問一句:蔡教主,性教育的target group是青少年,但閣下以「青少年不應接觸性教育」為由抗拒中學生接受性教育,及以同樣理由要求香港電台將《性本善》放到深宵時份播出。請問閣下是以甚麼邏輯作出如此結論?是否要到過了更年期才可接受性教育?抑或閣下想再次見到年輕未婚媽媽將剛在如廁中出世的嬰兒拋下樓才高興?難道遮遮掩掩青少年就會對性不生興趣?性是邪惡嗎?你是邪惡嗎?

香港越多基棍,不會令我再重投基教,只會令我越來越對基教及基棍厭惡。
基棍害人,影響一生!

真正的敵人

香港政黨的不思長進又有一個事例。

民協的區議員在區議會主席競選中因兩票白票而敗北,亦令泛民在香港區議會主席選舉中全軍盡墨。落敗者接受訪問時當然大肆叫屈,又批評區議會現有制度對泛民不公平云云;同時民協主席(對,又是另一個「佔着茅坑不拉屎」的例子)批評投白票者理應支持同屬泛民的民協。

先談一談敗選者的反應。如果你是該區的選民應該知道該名敗選的議員在之前十多年是該區區議會主席。民協在該區佔地盤佔了十多年亦坐着區議會主席十多年,歷屆的主席選舉向來都和多屆為數差不多的委任議員對壘,為何在之前十多年從沒有人講過制度不公而在今次才發出失敗者的怨言?非常明顯之前該議員是這個他口中「不公平」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既然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批評的聲音不會激烈;現在輸了就老羞成怒?與其老羞成怒何不自省一下民協以至泛民政黨為何在區議會選舉中大敗?諉過他人不見得會令你下一次會成功;相反,泛民口中的「左狗、土共、奴才」卻每每在失敗之後有所改革從而在下一次選戰中再次得利。先不論政見等因素,左派政團的從善如流是很值得泛民中人學習。

而有關馮檢基的批評就更是令人發噱。該兩張白票其中一張不是別人,正是民協中人所投。根據他本人訪問得知,該黨員之所以投白票完全是因為私人恩怨而將私怨擺上公事上解決;另一張白票據知是另一泛民政團所投,投白票的原因是該泛民政團不滿民協坐大,加上覺得有人在選主席前才「忽然熱情」所以才投白票。

先講民協白票一事,從中的確可以看出香港泛民政團的弱點:山頭主義。不論是個別政黨乃至整個泛民集團都有這個問題存在,而民主黨內的港同盟及匯點派系之爭更是由創黨開始已經出現,到近年民主黨內「主流派」及「少壯派」、「大老」及「第二梯隊」面和心不和更是人所皆知的笑話(另一個流傳已久的政治笑話是:民主黨之所以是民主黨是因為他們黨主席是一人一票所產生,但不要搞錯,是李大老一個人投一票欽點,黨員投票只是門面功夫)。

說回民協問題,從這次白票事件可以看出,馮檢基這個創黨黨魁對黨員的駕馭能力是近乎零。當然你可以講美國國會都有人不依黨立場投票,但香港政團不論規模及利益關係都比美國的政黨小得很,至少香港政黨未至於公開地收取政治獻金,而且香港泛民政黨成員組成比較簡單,都是社工教師律師之流,與商界脈絡關係不大(應該說,香港商界向來都是泛民批鬥的對像),所以香港和美國政黨不能作一個合邏輯類比。馮生如果在選前已知黨員會投白票,那麼他解決危機的能力亦令人懷疑。一個黨員之間之私人恩怨理應在黨內自行解決;即使不能解決,當時身為黨主席的馮生應該斡旋要黨員以大局為重不要投白票。從結果看來,馮生不單沒有承認自身及黨內出現問題,他更將問題模糊化以避開尷尬,這種「斬腳趾避沙蟲」的態度更是香港政黨走不出「大型化壓力團體」範式,更遑論發展成一個普通政黨。觀乎每次民協都以保住自己地盤,既要表面上防範左派更要實際上防範其他泛民政團的目標,可以估計民協被邊緣化乃至在香港政治圈中消失只是時間問題。馮生即使辭去黨主席只是表面上止血,黨內化膿的情況不會隨他辭職而消失。

此外,馮生批評其他泛民沒有支持民協一事更加令人覺得香港政團只是大型壓力團體,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識。

香港的民主派在2000年前都是唯民主黨馬首是瞻,但在程介南入獄而要進行補選時,民主派的生態起了根本性變化。甘乃威(此君多次被「勸退」而不求去,反映了香港政治人物的利益關係)讓路余若薇一事令23條關注組成型,至蛻變成在垃圾會與民主黨平起平坐的公民黨。加上激進派組成社民連,香港「民主派」可謂山頭林立,時各為瑜亮。可是,這個泛民的聯盟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關係,目的只是對抗中央及香港的左派,在有共同「敵人」之餘大家吊詭地亦是垃圾會議席(即是政治利益)競爭者。如同其他國家的「執政聯盟」這些聯盟都是短命而脆弱的,一旦有任何分化或者是異動甚至是政治利益的分配都可以令這個聯盟產生內鬨。

在區會主席選舉一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泛民組織上的「酸葡萄」心態,隨着區會財政及地區事務發展權擴大,大家互相眼紅的心態可以說只會更明顯。現時在政治大路向方面大家尚可勉強綑綁在一起,但見微知著,可以預期當中央拋下一些政治利益出來的時候,泛民各山頭就會為自身利益而相爭。大家餵過餓狗群沒有?餵餵看,你會知道我說甚麼。

由此可見,泛民最大敵人不是他們口中的「左狗、土共、奴才」,不是特區政府、更不是中央(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和玩政治遊戲達八十年的中共做對手),而是他們自己。然而,泛民有這個識見去自省而不會跟古代風水大師一樣--姓「賴」嗎?

甚麼叫偽善?

先看看一則幾日前的舊聞:

湯家驊籲罷工罷市爭普選而湯家驊昨出席街頭論壇時說,普選刻不容緩,雖然自己被喻為溫和民主派,但仍無法與中央溝通;若沒有2012年雙普選,就會與中央「反檯」,香港亦再也不會有溫和民主派。湯在論壇後說,罷工、罷市及罷課是較激烈的群眾運動;但又強調:「我唔係號召港人罷工罷市」。至於是否杯葛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他則說:「如果香港人都唔著緊民主,唔著緊普選,咁選?都冇意思」。但泛民不贊成以辭退議員職位來表達不滿。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則認為,抗爭要激烈,亦不反對如公民抗命等激烈行動。他又說,要「玩鋪勁,一路玩落去」,但杯葛或辭職只是「一鋪過、一剎那的光輝」,會失去以民主爭取的平台,對長久進行群眾抗爭不一定有利。

--------------------------------------------------------------------------------------------

看得出問題所在沒有?

姑且不論2012是否一個適宜雙普選的時間,我們應先看一看我們的「民意代表」、「民主鬥士」的虛偽咀臉。不是嗎?尊貴的大狀律師議員自己唯恐少收那每個月達十萬元的額外薪津(別忘了他們當律師時所收的hourly rate係全港數一數二的高),東拉西扯的死抱垃圾會議席不放,又叫囂說「我們為了監察政府,一定不會從立法(垃圾)會總辭退下來!若我們退下來,政府會趁機立廿三條」,多麼的慷慨激昂。

但我要指出一點,他們的言論簡直是當市民是白痴。泛民垃圾議席佔垃圾會達三份之一之譜,若他們總辭的話垃圾會勢必要解散重選,對於常挾民意以制中央的泛民垃圾議員而言,這不啻是另一個製造議題的好機會。不知道他們為甚麼會害怕總辭?是害怕重選的話選不上嗎?還是捨不得優厚我薪津及可以隨時拍枱破口大罵而不需負言責的特權?若他們如此「錫身」又何解要市民冒着被炒的危險去三罷?這不是偽善又是甚麼呢?

記得以前在另一個討論區和某一個新興泛民大黨的寫手筆戰時我經常指出,香港泛民最令人討厭的地方就是他們經常站在一個自設的道德高地(記住,只是一個他們自設的道德高地)對其他人指指點點,但一旦立場轉過來時他們又會用另一個標準自行開脫,最好的例子就是涂某的匯標事件。而這個寫手亦不諱言,只要目標正確,他們不會計較所用的是甚麼手段......單是這一點就足以令人心寒,因為這個黨就是動輒用道德高地作出政治攻擊的黨。

這不是偽善又是甚麼?雖然他們比陳水扁赤裸裸的無賴要多一塊叫「道德」的遮羞布,但在他們裝出慷慨激昂的表情背後,我發現了民進黨的分身正在香港出現。

草莓族

今早閱報見到一則九歲女童自縊身亡之事,社會輿論矛頭直指女童父母「疏忽照顧」云云。

香港泛道德的傳媒很喜歡為死者諱,而令到報導傾向不會講述死者在事件中的過失,故此我們在研究事件之來龍去脈時要將傳媒的主觀角度加入考慮之列。

在這事件當中,死者的父母是否有法律/道德上的責任,我們在此不討論。我反而希望大家在新聞背後可以一窺現今青少年的「生命觀」及「責任觀」。昨日的報導指出,原來自殺女童多年在小學成績名列前矛並多次考獲全級第一名。令人困惑的是,有甚麼巨大誘因令這個品學俱佳的小朋友放棄這個花花世界?就單憑父母疏忽照顧?

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過,兒童在成長階段若有合理程度的挫折,當中的「錯誤/重試」過程會令兒童用另一個角度認識某一事件甚至這個世界,而功效會比正常課堂更顯著。可是,在我們現今的這一代,他們有可能在這個trial & error的過程當中吸取教訓及成長嗎?

不知道兒童管教和經濟增長是成反比,在這個千禧年代成長的小朋友,他們都是溫室的植物一樣:既不能吹又不能曬,只能隔住玻璃觀望這個不真實的世界,身心更缺乏磨練。不是嗎?上館子不時見到家長好似賣牛雜小販一樣將食品剪得細碎,聲稱「方便小朋友進食,不用咀嚼」;更有甚者,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還要父母推着支架因超載而彎曲不堪的嬰兒車「代步」;稍有打罵,鄰居們居然比親生父母更緊張,飛快的報警(大家別忘了,英國普通法對侵害人身罪中有一條抗辯理由:lawful correction on children;連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亦有體罰「服務」,但崇英成性的香港人可不知道);走到街上,你會發現現在的小朋友好像忘了怎樣說話,他們之間只是以高分貝的「尖叫」代替人類的言語,但他們的父母只懂面帶微笑的站在一旁,為自己「活潑」的孩子感到自傲,混然忘卻了街上一瞼厭惡、紛紛掩耳的途人......

夠了沒有?

對,我們對小朋友的成長是要投入愛心,但愛心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縱容。香港的小朋友在這些「愛心」之下根本不知道有他人而只有「自我」。只要「我」稍不如意就要生要死的,絲毫不將其他人的難處、感覺放在眼中,一切均以自己利益為先。在這個事例,如果死者會退一步想自己一下任意妄為的結果會為身邊的人帶來多少痛苦的話,我想她不會走這一步。不過,這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假設」。香港懂得教小朋友而又不會因為所謂體罰而坐牢的父母,恐怕是鳳毛麟角。悲觀看,我們的小朋友就在這片泛道德及假愛心之下,只會一直沉淪下去。
這種人,成長之後會為社會帶來多少問題?看今日台灣及日本青少年就知道。
這些人,台灣有一個名稱叫「草莓族」,既能吹風亦不能淋雨更不能曬,只能在溫室一角靜待採摘。

反智宗教,反智言論

你見過如斯低智言論沒有?

----- Quotation -----

基基為低等華人祈禱

Newsgroups: 3talk.christianity Subject: 【基基為異教祈禱 佛道儒快來歸順!】 From: " 以利達 " (按:以利達乃一理性基督徒,千萬不要以為以利達為反智之基要派)

禁食嚴肅會為拜偶像認罪 http://www.kingdomrevival.com.hk/ 515「全球禱告日」前十日的祈禱準備,已於五月六日開始,當晚及翌晨分別有信徒及教牧同工的禁食嚴肅會,為個人、家族、城市及國家拜偶像向神認罪。

信徒認罪全港信徒的禁食嚴肅會假座九龍信義會真理堂舉行,有三百多人參加。先後由劉達芳博士及陳慕妍博士主領,為香港華人在民間信仰上拜偶像向神認罪,當中也包括過契給偶像、占卜、算命、風水等迷信行為懺悔,許多人跪在台前,流淚悔改禱告。

牧者認罪翌日教牧同工的聚會在九龍禧福協會舉行,先後由陳慕妍博士及吳振智牧師主領,除了為了未信主前跪拜過偶像認罪之外,也為容許信徒入廟觀光吃齋,在講壇上引用儒佛道用語來證道,以及神學院中鑽研異教經典認罪悔改。大家亦認同家族及國家拜偶像來認罪,特別在唐代尊崇佛道而懺悔,也在拜偶像之宗教借助中國人的強勢之化影響東亞各國而痛悔,當中也提到近代移民潮中,把廟宇建在西方及許多外國中,沾污了列國的土地,為此一一認罪。

----- Quotation Ends -----

雖云香港宗教自由,但以抹黑其他宗教為自己面上貼金,進而發出如此低智言論,除基督教外另無分號。如果他們的邏輯成立的話,我可以舉一反三地說:「大家亦認同家族及國家拜耶神來認罪,特別在香港開埠後獨尊基教而懺悔,也在基教借助西方人的船堅炮利影響東亞各國而痛悔」?

基教霸道但又反智,簡直胡扯!!

愉快的版聚

昨晚(按:此乃舊文,是為1月5日)和夫人出席了HKD網友的版聚,雖然在網上大家都可以算是頗熟識,但始終是第一次面對面和大家相見,感覺上有一點「這麼近那麼遠」。
版聚大家談論的話題可以說是天南地北甚麼都談,所以都在此不贅,倒不如介紹一下我對其他版友的感覺。


版主:人如其名,愛馬之人但粗中有細。


小朋友:莫欺少年窮,誰說副學士沒有見識?


Supery:不愧是「食(量)神」.....


Courtbooking:比較沉靜的一位。


銀子小姐:原來是小妹妹一個(比我足足少十年),天生愛美,當然她容貌也不是泛泛之輩。


同學仔:IT工程人,但滿腹經綸不比其他熱血青年。


K小姐:絕對是版中學識最博一位,人中凰(女孩子嘛),年齡與學識簡直不成比例。


Meow:平日出現時間不多(因為要趕Final Year Paper)的哲學人。


不知不覺大家由六點半東拉西扯扯到十一時過外.....
下一次恐怕要再約早些.....

匯豐銀行:環球慳錢、地區添亂

講開銀行,今日用現金存款機為我表弟過錢時居然足足花了半個小時排隊。
這間聲稱與本地一起成長的銀行,絕對有實力問鼎三大最不user friendly的銀行之首。除了早前火速將「ATM最低提款額定為三百元」出台再閃電撤回之外,該行並不遍佈十八區的分行網絡也是問題的根源。

一間比我陋室還要小的「自助理財中心」要站上近百人,自然就要各用戶有肌膚之親,加上出出入入的人流更加對大家身體的柔軟度而言是一個大挑戰。今日佳節前夕大家少不了心浮氣燥了一點,所以在理財中心差點上演了全武行(可幸的是雙方自私心態令大家不想因為爭執而丟掉排了多時的位置,而在互罵「八公」「八婆」之聲中作罷,否則站近風暴中心而又動彈不得的小弟一定會殃及池魚)。

這間可恥的銀行手執大企業及政府這個大客,對一般客人的生死自然不聞不問。在這間「自助理財中心」開業時,空調只是在銀行營業時間之內才會開動,其他時間就閣下自理。這個免費焗芬蘭浴的「優惠」最後在「多名」(看,反應多快!)受不了汗臭味而差點暈倒而嘔吐大作的客人投訴之下才不得不犧牲公司的盈利為大家提供丁點兒的空調。

特首如果想為香港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為先要整頓這間與香港一起成長之餘亦一直刻薄香港人的英資銀行.......且慢,不知道曾先生的payroll account是否又在這間銀行?

P.S.:提一提尊貴議員,「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可不是在回歸後才有。香港歷史上官商勾結得最厲害者莫過於這間獅子開大口銀行。試問現在又那一個巨賈可以在立法局有一個當然議席?又有那一間大財團影響力大得令港督官邸會挖一條地道通去他們公司?

PIN = Pain in Numbers

今日到銀行處理一些事務,在排隊期間靈光一閃,覺得我們現代人有一種無形枷鎖,那就是一串又一串的PIN。

不如數一數我有多少組PIN:公司電腦要四組、銀行四組、這個blog一組、online game account又一組、facebook又一組、五個電子郵箱各一組.....多得有點兒令人吃驚又有點頭疼。

PIN最奧妙(其實是麻煩)的是有各式各樣的要求,例如字數上/下限、case sensitive、還有定時要更改等等。老實一句,年輕一輩要記得這麼多密碼已經吃力,記憶力已經大不如前的老人家,多一組密碼就等於在已經沉甸甸的枷鎖上再套多一重鐵皮。

科幻小說經常出現以指紋、聲紋及瞳孔作身份鑑定,未知我有生之年是否可以用得着這些東西?

與網球無關的 Roland Garros

相信大家即使像筆者一樣不是網球迷,都會曾幾何時聽過「法國網球公開賽」這個名字吧?這個大賽與美國公開賽一樣是職網四大滿貫(Grand Slam)其中之一,重要性一定不容置疑。有趣的是,法國公開賽並非像美國公開賽一樣叫French Open(現在都有人叫French Open,但這個並不是賽會官方名稱)而是叫Tournoi de Roland Garro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nch_Open_%28tennis%29

大家又知不知道,其實Roland Garros是法國航天史/空軍史上一個傳奇人物?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land_Garros_%28aviator%29

Roland Garros在1888年出生於中南半島西貢市,回歸法國後原本打算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但在1908年參觀了一個航空展後使立志成為一個飛行員。自1911年考取飛行員駕照後,Roland Garros便多次參加飛行比賽,更創下了不着陸下橫渡地中海的創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Roland Garros正在德國出席一個航空展,為了避免被俘他連夜經中立國瑞士折返法國。要注意的是當時他是在沒有領航及無線電的情況之下回國,可算是另一個創舉。

Roland Garros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是在世界歷史上第一名戰鬥機駕駛。在一戰剛爆發時,飛行員只能靠手攜隨身武器攻擊,或者由後座的鎗手代勞。Roland Garros於是在機首安裝機槍並在螺旋槳裝上鋼板以防擊破螺旋槳,他亦成為了人類史上第一名戰鬥機駕駛並擊落了三架同盟國戰機(當時曾經誤認為Roland Garros是史上第一名ace,即擊落五架以上敵機的駕駛員,但最後證實他只是令另外兩架敵機逼降而非擊落。史上第一名ace查明為阿道夫‧柏古)。

於1915年Roland Garros被德軍撃落並且被俘,囚禁了約三年後逃脫並旋踵回國再參戰。可惜他在三十歲生日前夕一次空戰中被擊落而壯烈犧牲,享年二十九歲。當時距離一戰完結只有一個月時間。

1920年,巴黎於一個以Roland Garros命名的網球場舉辦第一次「法國網球公開賽」,自此以後,法國公開賽便順理成章以Roland Garros為官方名稱,直到現時為止都沒有改變。

當我們望見天上的耀眼的流星一顆顆的墜落,我不禁想到當這顆名為Roland Garros的流星墜地時,差不多年紀的我又在做着甚麼事呢?

通宵點滴(1) --- 窩輪卡

先此聲明,因為咖啡店的耳目眾多兼神通廣大,小弟不便討論涉及直接與工作內容相關的內容,但是一些無相大雅又有點趣味的點點滴滴則沒有相干。第一擊就為大家送上咖啡店的身份象徵--咖啡店的「窩輪卡」。

大家在咖啡店自家製作的電視樣版劇時經常出現高級侍應帶着助理侍應找顧客試飲咖啡時,總會帥氣地將咖啡店的窩輪卡向顧客show一show,之後就帶顧客坐車返咖啡店飲咖啡。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在這張貌似神奇的窩輪卡背後是有很多有趣的事?

當我最初加入咖啡店為助理侍應時,咖啡店的窩輪卡和其他大公司所發的職員證差不多,可以兼作為出入大門的通行證(卡內植有晶片)但並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地方,只是比普通過膠的職員證挺身少許。窩輪卡上面的所有文字、圖案與及照片都是利用不知名的射印技術印膠片上;可是最令人覺得可笑的是,當完成射印後,有關人員並沒有在膠片上加一層coating就直接將窩輪卡套進證件套內,令印有圖案文字的卡面不斷和套面接觸。在體溫、壓力及濕度多重影響之下,卡面上的圖案便稍稍的轉移到證件套面。不單在未剝下證件套時會變成朦朦朧朧,而且在剝下證件套後會好像受過風吹雨打一樣變得斑駁。最可笑的是一位助理侍應的相片,頭髮部份已經大部份褪色,成為了一位少年白頭的「銀狐」。同事們知道窩輪卡有這個問題之後曾經向上面反映,卻多時不得要領。有同事私下言論:大家工作性質差不多,為甚麼人家在軍器廠街的總公司裝飾得富麗堂皇之餘又大灑金錢,相反我們咖啡店不單止要在汽車廢氣充斥的停車場上班,更連一張像樣的職員證也沒有....相反公司常常做樣版戲(有機會再談這個)向外界輸出不符現實的假象,簡直是對員工士氣有消極作用。

最後,這個問題在我加入咖啡店第三年才在店方「從善如流」之下採用普通的coating技術解決。單是一個coating就在眾侍應多年力陳之下才得以落實,根本就是和員工開玩笑。見微知著,可以想象一下這間咖啡店一向的「企業文化」會是甚麼。

古人云:見一葉而知秋;現在則是:憑一卡而知鈍。你說可笑不可笑?

1月21日

六年前的1月21日,和六年後的今天相比都是一個差不多同樣冷的一天,我就拿着一封信走到「事發大廈」(別傻了,當然是化名),正式開始了我的通宵幹探的生活.....當中的滋味可堪用「遊走於天堂與地獄之間」形容,只是在地獄的時間遠比在天堂的時間長得多

待看電影名單

1) 發條橙:史丹利寇比力克名作,因為該片的意識形態「暴力」令當年美英乃至香港政府都打壓本片,受爭議程度比美今日的GTA遊戲系列。若大家對刑事司法(特別是犯罪與刑罰)及社會學有認識的話,一定會對本片的內容及表徵有所共鳴。

2) 火宅之人:另一大導深作欣二(遺作為近年爭議性作品《大逃殺》)根據日本植木獎得主,日本私小說名家檀一雄同名自傳小說改編。「火宅」一詞出自《妙法蓮花經》中一句經文:「世人求愛,刀口舐蜜。初嘗滋味,已近割舌。所得甚小,所失甚大。世人得愛,如入火宅。煩惱自生,清涼不再。其步亦堅,其退亦難.....三界不安,猶如火宅。」以此比喻主角內心之不安猶如身陷火宅之中,沒有出路。事先聲明,女權主義者必定會邊看邊罵主角賤男人.....

3) 一妻兩夫:一屋兩妻續篇。單看木獨笑匠陳友同溫拿拍檔鍾鎮濤做對手戲已經值回票價。

4) 秋水伊人:這裡說的是DVD版,當年(1998年)在香港上畫時是在已結業的影藝看,另外VCD版我亦看過多次。這套我一定會再介紹。

此外,我正在找1980年意大利恐怖電影The Cannibal Holocaust,不知道各位電影同好可否指點一下去向?

----------------------------------

後記:這篇是我從另一個舊Blog轉貼過來的舊文,現已事隔一個多月,想看的大多看了。現時只餘《秋水伊人》未曾(重)看。

再談喪屍片:Day of the Dead

較早之前談及Dawn of the Dead(翻查資料原來本片在香港上畫時片名是《生人勿近》),一不離二,就再談一談這套殿堂級恐怖片之續篇:Day of the Dead。本片於1985年在本港上畫時譯名為《喪屍出籠》。根據導演George A. Romero指出,Day片是他在三部曲當中的至愛一套,而事實上Romero在開拍Day片前電影公司曾向他提出兩個選擇:大開水喉但要減少血腥程度以求以一個較低電檢標準上映,或者依照Romero個人喜好拍攝但budget大幅削減。Romero為了自己拍片要求毅然選擇了後者並千方百計節省成本,例如片中的臨時演員全都是無薪水的「義工」,他們的酬勞只有一頂寫有”I Played A Zombie In Day of the Dead”的帽子,但對於一眾喪屍片的Fans來說倒沒有所謂,從而令大家各取所需。

本片時空設定是在Dawn片稍後,和Dawn片不同,在Day片時喪屍基本上已經充斥地面而人類似乎是所剩無幾。本片的主角們是一班死守在地下導彈發射站入面的生環者,他們以為世上人類只剩下他們,故事就在人類爾虞我詐的人性中展開。

-----Spoiler Below-----

時為喪屍充斥人間之時,活人仍然存活者並不多。主角Sarah是一名科學家,跟Dr. Logan一樣都是與軍方人士同住在軍方地下導彈發射基地的科學家之一。軍方除了繼續搜索其他生還者外亦捕捉喪屍以供研究之用,軍方肯花資源收留科學家及冒死捕捉喪屍以科學家供研究的原因是軍方希望科學家可以研究出喪屍的弱點加以殲滅,但基於研究進度和目標(軍方目標是重於如何消滅喪屍,但Dr. Logan側重喪屍的生態及如何控制以至絭養)與軍方頭頭Captain Rhodes不斷發生齟齬。 另一方面,Sarah的情人Miguel是一名士兵,他因為對人類的前途越感絕望,情緒大為低沉。雖然Sarah知道這事,但她同時深知大家面對的困難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所以對Miguel 的情況愛莫能助。

在一次和Captain Rhodes的例牌爭執後,Sarah發現Dr. Logan的研究對象(一個名為Bub的喪屍)在不斷的Trial & Error及一系列用"reward"作為誘因的實驗下竟然有近似人類的學習能力及對絭養者有一種既似親情又似對寵物主人的感情,而Bub亦不會像一般喪屍將Dr. Logan當作「糧食」看待。

與此同時,Miguel因為心理狀況欠佳,在一次捕捉喪屍的任務中被喪屍走脫並令同袍死亡,他自己亦被喪屍咬傷。在另無選擇之下Sarah唯有斬去Miguel的手臂以求減低喪屍感染,但身心受創的Miguel的心靈更進入了崩潰的情況。

在這個混亂的關口,眾人發現原來Dr. Logan口中的"reward"竟然是Captain Rohdes手下士兵的屍體。在盛怒之下Captain Rhodes殺死Dr. Logan及其下的科學家,Sarah僅以身免並為平日在軍方及科學家爭執中持中立態度的直昇機駕駛員John及William救回。

當大家正在內鬥時,崩潰得有自毀傾向的Miguel一心求死,於是將大批喪屍引入基地,而他自己當然求仁得仁了。而掙脫了枷鎖的Bub知道了Dr. Logan被Captain Rhodes被殺後,就拿起了手鎗追殺Captain Rhodes。最後所有的軍人都成了喪屍的美點,只有Sarah一行三人飛到熱帶小島享受餘生。

-----Spoiler Ends Here-----

在Day片中,觀眾第一個感覺會是「絕望」:整個城市已經被喪屍佔據,連鱷魚都已經成為喪屍大軍的一員。當Miguel大聲呼喊hello時,回應他的除了自己的回聲外就只剩下喪屍的腳步聲。

看Romero的喪屍片的樂趣就是從片中的情節找出導演想暗地裡批判的對象。在Dawn片中導演批判的是美國的消費主義,而在Day片中批判的是「鎗桿子出政權」的橫蠻及危險(在續作Land of the Dead更引申到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及無產階級的矛盾與鬥爭)。片中Captain Rhodes擁兵自重,恃住有鎗有彈就對理應互相依賴的平民頤指氣使,但在危急關口卻胡亂殺人,連同袍也可以出賣,當然最後落得一個悲慘收場。

由《獵鹿者》、《殺戮戰場》及《孽戰》等等探討postwar trauma的電影可知,觀乎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末,美國雖然步出了自越戰後的心理陰影,但窮兵黷武之心仍在。單單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出兵格林納達及巴拿馬,到了九十年代蘇聯解體而令美國成為一方獨霸後,美國更像Captain Rhodes一樣對其他國家指指點點。導演不幸言中的是,在現在全球都面對同樣威脅如全球暖化、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等等的時候不單止不和衷共濟,更利用這些機會自肥。當然,世界的結果會否像本片一樣逐漸步入同樣可悲的結果,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說回電影本身除了玩味頗深的表徵外,在商業角度及血腥電影口碑中本片亦是無出其右的。如果說Dawn片血腥指數是三星級,本片一定會是五星級,這個功勞當然要歸功在Dawn片有份客串飛車黨頭頭的Tom Savani的特別化妝。

有關特別化妝本片有一個小插曲:Captain Rhodes在片末一個「一分為二」的鏡頭當中,他的內臟是由一副豬內臟代替。攝製人員在週末前將豬內臟擺入一個雪櫃原待週末過後拍攝,但意外地有人將雪櫃的電插頭拔掉.....最後"Captain Rhodes"和扮喪屍的臨時演員要在強忍嘔吐的情況下用那副豬內臟完成那一幕。難為那些扮喪屍的臨時演員還要扮一副食拍大動的模樣。

各位喜愛喪屍片的戲迷可以在HMV及信和中心地庫某專賣cult movie的店舖找到本片。

Dawn of the Dead

早前HMV大減價,Dawn of the Dead 1區碟只售$99。反正這套電影不會出3區碟,於是二話不說立即拿下。

先說這電影的背景,這是喪屍片大師George A. Romero 於1978年上畫之名作(http://en.wikipedia.org/wiki/Dawn_of_the_dead),而本片是Romero喪屍四步曲的第二步(有論他第一部The Night of Living Dead(1968)只是一部實驗電影而不應該當作首部曲,但咸認為The Night of Living Dead是當代喪屍片的濫觴,故此仍舊將The Night of Living Dead列為首部曲),在2004年美國曾經將本片翻拍,但因珠玉在前,一般評論都認為Romero版本方為最佳。

-----Spoiler Below-----

故事簡介

美國忽然出現一種瘟疫,任何人不論任何原因,死後統統都會變成追人而噬的喪屍。主角Franc及男友Stephen均為一間電視台員工,而Stephen是電視台直昇機的駕駛員。

在逃離充斥喪屍的城市期間,Franc及Stephen偶遇同樣打算逃生的特警隊成員Roger及Peter,於是他們就聯袂乘坐Stephen駕駛的直昇機到了市郊的一座大形的購物中心暫避。

為了堵塞購物中心的入口,Roger及Peter去了一個停車場偷駕大型卡車,期間Roger不幸被喪屍咬中受傷,最後在眾人合力下成功封鎖購物中心,成為暫時安全的「樂土」,但可惜Roger最後亦傷重不治。Peter在沒有選擇下將變成喪屍的Roger摧毀。自此之後,三人難得有一段幾個月的寧靜時光,而身懷六甲的Franc亦把握機會學會了一些生存的技巧。

不過,好景不常,數個月後有一班專以掠奪其他生存者為生的飛車黨藉夜色掩至並打開大閘,令大群喪屍湧入這個建築於消費品之上的「樂土」。在此時莽撞的Stephen不單拒絕和飛車黨妥協及毀滅喪屍,反而挑釁飛車黨進行廝殺並因而喪生,飛車黨同樣地成為了喪屍的假日美點。

對前途感到絕望的Franc及Peter後乘坐只有半滿燃料的直昇機,向未知的前途進發。

-----Spoiler Ends Here-----

本片偉大之處並不止在沒有電腦CG特技、單靠出色化妝及劇情營造出一個絕望的末世氣氛,而且有別於一般美國cult movie,本片試圖表達出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如何蠶食社會:例如劇情講述主角們初到購物中心時,大群喪屍盤據購物中心漫無目的地蹓躂。導演借其中主角的對白表達他想表達的事:

"What are they doin'? Why do they come here?"
"Some kind of instinct. Memory...... of what they used to do. This i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ir lives"

明明已經成為一具行屍走肉,已經將所有生前事都忘得一乾二淨,但偏偏仍對購物中心和消費銘記在心,借用香港女孩的說話:「我死都要行街吖嘛!」這無疑是對經濟國力建基於消費之上的美國而言,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不是嗎?活人抑或喪屍本質上有多大分別都好,最終大家的「生存」目標都是一致的:購物中心。

此外,本片一直強調的主題是(其實Romero的living dead series一直都有貫徹這個說法):人與人之間為了利己的惡鬥,比起嗜血的喪屍更可怕、更有可能成為人類困局的成因。在面對掠奪他人的飛車黨時Stephen不顧已經腹大便便的Franc挑釁飛車黨,而飛車黨不單沒有團結其他依然存活的人類找出生存之道反而以掠奪他人為生,都是人類逐漸步入滅亡的原因。上述問題的結果在續集Day of the Dead終於出現。

在文化層面,Romero的living dead series最大的功勞是將喪屍文化現代化。在本片之前,喪屍只是海地的dead rising傳說,但經過Romero改造之後變成一種會傳染的病毒(當然這個譬喻有箇中含義),從此喪屍的橋段大多跟隨Romero的「設定」。而另外「一班人在購物中心與喪屍作困獸鬥」更是極多電影(例如港片「生化壽屍」)及電玩(卡普空Capcom廠Dead Rising)的取材。

若大家能夠撇開沒有電腦特技CG這點,本片其實是一套滿有特色的cult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