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08

草莓族

今早閱報見到一則九歲女童自縊身亡之事,社會輿論矛頭直指女童父母「疏忽照顧」云云。

香港泛道德的傳媒很喜歡為死者諱,而令到報導傾向不會講述死者在事件中的過失,故此我們在研究事件之來龍去脈時要將傳媒的主觀角度加入考慮之列。

在這事件當中,死者的父母是否有法律/道德上的責任,我們在此不討論。我反而希望大家在新聞背後可以一窺現今青少年的「生命觀」及「責任觀」。昨日的報導指出,原來自殺女童多年在小學成績名列前矛並多次考獲全級第一名。令人困惑的是,有甚麼巨大誘因令這個品學俱佳的小朋友放棄這個花花世界?就單憑父母疏忽照顧?

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過,兒童在成長階段若有合理程度的挫折,當中的「錯誤/重試」過程會令兒童用另一個角度認識某一事件甚至這個世界,而功效會比正常課堂更顯著。可是,在我們現今的這一代,他們有可能在這個trial & error的過程當中吸取教訓及成長嗎?

不知道兒童管教和經濟增長是成反比,在這個千禧年代成長的小朋友,他們都是溫室的植物一樣:既不能吹又不能曬,只能隔住玻璃觀望這個不真實的世界,身心更缺乏磨練。不是嗎?上館子不時見到家長好似賣牛雜小販一樣將食品剪得細碎,聲稱「方便小朋友進食,不用咀嚼」;更有甚者,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還要父母推着支架因超載而彎曲不堪的嬰兒車「代步」;稍有打罵,鄰居們居然比親生父母更緊張,飛快的報警(大家別忘了,英國普通法對侵害人身罪中有一條抗辯理由:lawful correction on children;連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亦有體罰「服務」,但崇英成性的香港人可不知道);走到街上,你會發現現在的小朋友好像忘了怎樣說話,他們之間只是以高分貝的「尖叫」代替人類的言語,但他們的父母只懂面帶微笑的站在一旁,為自己「活潑」的孩子感到自傲,混然忘卻了街上一瞼厭惡、紛紛掩耳的途人......

夠了沒有?

對,我們對小朋友的成長是要投入愛心,但愛心不等於溺愛更不等於縱容。香港的小朋友在這些「愛心」之下根本不知道有他人而只有「自我」。只要「我」稍不如意就要生要死的,絲毫不將其他人的難處、感覺放在眼中,一切均以自己利益為先。在這個事例,如果死者會退一步想自己一下任意妄為的結果會為身邊的人帶來多少痛苦的話,我想她不會走這一步。不過,這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假設」。香港懂得教小朋友而又不會因為所謂體罰而坐牢的父母,恐怕是鳳毛麟角。悲觀看,我們的小朋友就在這片泛道德及假愛心之下,只會一直沉淪下去。
這種人,成長之後會為社會帶來多少問題?看今日台灣及日本青少年就知道。
這些人,台灣有一個名稱叫「草莓族」,既能吹風亦不能淋雨更不能曬,只能在溫室一角靜待採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