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6, 2008

交功課換大米? (下)

(續上文)


這個「交功課換大米」計劃另一個無稽至極的地方是其始作俑者一味鼓吹「知識改變命運」。聽落娓娓道聽,說穿了只是一堆功利教育的說詞。


甚麼是教育?是為了spiritual enrichment還是為了「孔方兄」?


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已被詬病為專為資本家及當權者製造拷貝員工的大工場,不論校園設計命名、校方財政收入、課程內容設計甚至學科收生人數等等一切皆為實際利益為大前提(例子多不勝數,單是若老頭會如數家珍的細數會計師公會如何和香港眾多院校合謀推莘莘學子落一個名為「會計界」的火坑)。這個將「學生責任兌換大米」的校長是不是想令小學生及早適應香港這個以教育換金錢的遊戲規則?今日他們學到了「學生責任可以兌換大米」,他朝是否會為其他利益交換了自己?
正當香港的教育界為了青少年貪圖少少金錢而出賣自己胴體而大聲疾呼道德淪衰時,自己卻搞了這個無恥勾當,更令人覺香港教育界是一個不明是非不知羞恥的群體。

即使這些人之患的出發點真的是善意,希望對無心向學之輩「動之以利,以利誘之」,坦白一句,出發點雖好卻是一個極為過時之見解及一件「戇居」之舉。

在四十前香港並無所謂免費教育更遑論是普及教育,在精英教育之制度之下,要攀上社會階梯最直接的方法除了一筆過中了大額馬標外就只是努力讀書,當年香港只有一所大學,學位難求,如果可以考進薄扶林大學,一出山門大條康莊大道會為你而開:加入政府可以享受到「英人之下、華人之上」的權慾;加入英資集團的話亦可以財源滾滾,只要和考入政府當政府官的同年同學打好關係,要大搞特搞官商勾結仔不是難事;即使是考不上大學不要緊,只要有中五/中七學歷,要「脫藍(領)入白」也可以求得一宿三餐安穩。

可是現在這個調調兒還行得通嗎?當步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也要為了幾千元薪水的工作而張羅時,這個不知所謂的校長仍然強調學識可以搵來溫飽的言論究竟是出於無知還是出於無恥?

香港教育界的顢頇無能缺乏識見果然在過了千禧年後,隨着「七十後」世代投身教育後推上了頂點。看來當年教統局宣傳口號「求學不是求分數」並不是全盤皆錯,欠的是一句「黌宮為你開財路」。

為香港教育界及下一代致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