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赤心館討論區
劍道的打擊部位是什麼--記50年前的一次深刻經歷
出處:《月刊劍道日本》雜志2008年3月刊144-145頁
作者:瀧澤建治(Kenji TAKIWAZA)八段教士
瀧澤建治(Kenji TAKIWAZA)生于1941年11月11日,八段教士。東京都巢鴨高中畢業後就讀明治大學,後就職于SHIMON株式會社,期間活躍于學生、國體、事業團等各類大賽。2003年退任SHIMON株式會社常務董事工作,目前擔任“思齋館龍澤道場”館長負責後輩的指導工作。兼任神奈川縣見到聯盟常任理事、厚木劍道聯盟會長。其父為已故瀧澤光三九段範士。
倘若被問到:“劍道的打擊部位是什麼?”,大家會如何應答呢?“小手、面和胴,啊,還有刺部”嗯,回答正確。那麼:“劍道是使用什麼進行打擊的呢?” “用竹刀來打擊。”有一定資歷的劍友也許會進行更深入的回答:“以竹刀的有效位置進行打擊。”這些回答也是正確的。但是各位劍友,大家是否覺得這些回答有種不夠全面的感覺呢?若有這種感覺的朋友,應該是師承優秀的指導者,又或者本身已經是有相當水平的劍友吧。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觀察分析。
各位所熟知的帶弧度的日本刀原型,據說最早出現于平安時代中期,距離今天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代使用刀、長槍的戰爭中,根本不會像今天那樣對打擊部位進行規定,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讓人有時間去選擇所謂的打擊部位,因此砍擊下肢以及從背後襲擊等也是戰爭中的慣用手段。那時候,“劍道”這個詞以及“道場”均尚未出現。而眾多對自己劍技充滿自信的劍客,為使自己的劍術能得到傳承,紛紛樹立起各自的流派。
步入江戶時代,大型的戰爭逐漸平息,世間回復平靜,隨著護具、竹刀的開發與使用,道場也日益繁盛。然而刀始終作為武士們引以為傲的精神象征,因此,道場中所進行的劍術稽古,正被視為磨練武士心智的一種手段。明治時代以後,武士被禁止佩刀,劍術也因此而日益衰落;大正年間,“劍術”、“擊劍”正式更名成為“劍道”,並被納入學校的教學範圍。就這樣,經歷漫長歷史洗禮凝聚而成的“劍道”,以修習劍術理法的形式進行身心鍛鍊的手段一直延續至今。
綜上所述,為鍛鍊心智的劍道倘若出現砍腳、背後偷襲、以竹刀投擲對手等動作,將無法成為以劍理磨練身心的劍道吧。因此,後世制定了小手、面、胴、刺部等規定的打擊部位,務求讓修習者能在安全、安心的狀態下進行“心的修行”。同時,打擊小手、面、胴等部位也可實現對對手內心的打擊。而劍道正是這樣一種以內心受衝擊進而使自身身心成長、並理解為人處世之道的修行方式,也正因要達到打擊內心的目的,所以劍道要求使用竹刀對規定且已知的部位進行打擊吧。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這件事,可以說是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一次寶貴經歷。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每週都會進行10次稽古,對自己的技術充滿自信,曾在關東新人戰以大將身份獲勝、以及在國體(秋天)的動靜都預選賽19歲以下組別獲個人賽冠軍,可以說當時自己正為自己的技術沾沾自喜。某個週日,父親帶我前去拜會持田盛二先生。乘坐電車到教育大學下來,背著護具從拓殖大學正門走過不遠,登上10級左右的台階,便到達當時經營出版社的長井武夫先生所建立的“妙義道場”。剛換好道服,就看到從門外停下的車上下來的一位約70多歲的老人家,正扶著隨行人員的肩膀登上台階,那位就是持田盛二先生。父親介紹道“這是我的大兒子建治”隨後便開始稽古。排在我前面的是警視廳的大將谷崎安司先生,只聽到持田先生說:“谷崎,下面是您的小手,嗯,接下來是您的面”一邊說,一邊有如打練習用的靜止靶子一樣,啪啪地打了過去。我邊看邊心裡納悶“谷崎先生,你在幹什麼?人家在出手之前都給你預告了,怎麼不防不避呢?”最終,谷崎先生什麼也沒有打到,練習便結束了。
終于輪到我出場。持田先生和藹地問道:“瀧澤小朋友是嗎?”“嗯!持田爺爺,我進攻了!”,但就在我站起來的瞬間,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持田先生的竹刀,就好象直接頂住我的中心一樣,身體根本無法動彈,無論我進行多少次大聲的氣合,急得汗水直淌身體還是無法動彈。就在此時,持田先生說:“瀧澤,加油啊,下面是你的小手哦,再接下來是你的面哦”,持田先生的竹刀分明是以很慢的速度運動,但我的甲手和面上已經清晰地響起被擊中的聲音。我很確切地感受到,我的心正被持田先生完全讀解,同時,倘若我的身心稍有動搖,便會被持田先生輕易捕捉。“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我很不甘心。正打算來一個舍身的體碰,持田先生的身影卻突然從眼前消失,我整個人趴在了地上,練習就這樣結束了。我所自以為是、沾沾自喜的感覺瞬間瓦解得一幹二淨。然而持田先生在稽古中絲毫沒有炫耀之意,而讓我感受到的就只有持田先生與對手誠心誠意稽古的態度。
這次有幸與持田先生進行的稽古練習,雖然不知不覺已經過去50年,但如此寶貴的經歷,我這輩子都不會忘卻。這次“以心擊心”的稽古體驗,讓我深深地對劍道中最高層次的打擊方式有了感觸:真正深奧至極的打擊,並不是小手、面或者胴,而是對對手內心的一擊。那麼為何劍道的有效打擊部位被定為是小手、面、胴和刺部呢?這裡我希望各位充分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根據“劍道試合(比賽)、審判(裁判)規則”中明文規定,目的是為了在目前競技化的劍道運動中用作比賽規則。而“以心擊心”則只字不在這些明文規定之中,因此,這種擊打方式對以在賽事中取勝為目的的劍友來說也許是“毫無用處 ”!然而對這些劍友來說他們所修習的並不是劍道而是劍術,或許當某天他們體會到劍道的真正精髓所在,也許便會對自己一直以來的練習態度感到懊悔吧。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5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