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0, 2008

肥肥(下)

(續上)

說回正題。所謂「大香港主義」老實一句並沒有很學術的界定,因為所謂「香港學/香港研究」並不是一很學童、很專門的研究,只是在後回歸時代香港人一次又一次經歷信心危機時突然平地一聲雷的出現,特別是在多次「雙城故事」(香港對新加坡、上海甚至澳門)當中,「大香港主義」更是香港人聊以自我開解的鎮痛劑。〔按:側聞洪清田積極開拓「香港學」研究,相信不久將來會有一個比較正統及學術化的定義〕

照我觀察,一般人對「大香港主義」有兩種相對的看法:負面的看法是香港人的國際視野東西走不出鯉魚門汲水門、南北走不出羅湖赤柱,目空一切,以為世界大事只與香港人的錢包有關,又以為世界都會除了紐約倫敦之外只有香港.....等等;相反,另一個方向是以香港人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近三十年時間,憑藉其驕人經濟成績及獨特的政治/社會地位,再東南亞甚至整個華人圈子所作出的影響力,而箇中最佳例子就是娛樂事業。

其實早在六十年代末,邵氏公司一系列的華語片已經在東南亞一帶非常風行,而作為不少邵氏電影外景的清水灣後山(即科大現址)更是千萬華人眼中的勝地,以邵氏電影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大可以晉身「大香港主義」濫觴之列。香港因為是亞洲華人圈內少數政治經濟環境較穩定、創作空間相對地自由,所以當時港產片能拍出不同種類的電影;亦正因為這個原因,港產片當時已開始為香港文化發揮了影響力。可惜的是,邵氏電影大多是「國語片」,邵氏背景更是南洋背景,似乎和「大香港」關係並不太密切,反而似舊日上海片場加上一對南洋背景的兄弟的合作的成果而已(當然日後邵爵士的TVB將「大香港主義」發揚光大又是後話);即使日後的李小龍憑李三腳將香港片(《唐山大兄》)提升到國際層面(如《猛龍過江》乃至《龍爭虎鬥》),但他半途崩殂卻令這個「香港國際化」的創舉下了個急煞車。

到了八十年代,一切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港劇、港產片、港歌風靡華人圈甚至是非華人圈子。例如成龍、張國榮及譚詠麟多年來在日本韓國有多年的市場,而港產片的片種(八十年代的吳宇森派英雄片及九十年代初程小東派古裝飛天武俠片)更是韓國動作電影在過往十年的起爆劑。港產片除了英雄心態之外,最為外國觀眾吸引的地方是香港對外所呈現的華洋雜處、既中又西、當然亦夾雜了香港知名的夜景,對於當時除日本外的亞洲觀眾而言是有絕大的吸引力,當日的港產片比而在政府窩囊廢的旅遊推廣可有效多少倍。再者,港星在外國拍攝外景以至其後的宣傳工作方面亦展現了八十年代香港人拚搏的一面。在八十年代的華人圈子內,「香港人」幾乎是「醒目」和「進取」的代名詞。

港劇方面,自從八十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以至信心危機後,港人有能力者大多在恐共拒共心態影響下選擇移民,其中尤以加拿大為港人最愛,而溫哥華更被當地人安了一個「香哥華」的諢號,以諷刺其香港移民之多淹沒了溫哥華(他們可是忘了加拿大本身是歐洲移民所建立國家這個事實)。港人移居當地後為解思鄉病,往往對港產片及港劇有強烈需求,而港劇所代表的「香港式」花花世界的生活更是加拿大人(至少是加拿大華人)所稱道的生活,從這點可以解釋到為甚麼現任溫哥華市長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香港,在這些移民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故鄉」,更是代表了「搵錢」、「發達」的地方.....

為甚麼在這個關口要將肥肥扯上關係呢?當然肥肥成為加拿大華人(to be more specific,是加拿大香港移民)代表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肥肥拍攝的《富貴逼人》系列。

《富貴逼人》於1987年拍峻,當時正值移民潮高峰,香港人失去了自信。高志森於是拍了《富貴逼人》,一為賀歲、二亦為了提醒香港人曾經引以自傲的兩件事:第一是香港人的「身份」,而另一樣就是香港人的「財富」。《富貴逼人》的故事幾乎可以用「一家窮光強一朝發財」這句說話交代,某程度上囊括了香港1967年暴動之後發跡的過程,不過電影並無提過香港人的發跡背後有多少是客觀環境而又有多少是香港人自己不斷奮鬥的成果而只以「天降橫財」解釋了肥肥一家為何忽然富貴,實有美中不足之感。或許這電影已經預料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容易賺Easy money的地方吧!

再者,《富貴逼人》前前後後都有一股「香港氣息」:公屋師奶打麻雀、買六合彩、逼地鐵(記得肥肥用龐大身軀強行「逼」人地鐵一幕嗎)、當然還有渴望發達的心態等等,都是香港人獨有的集體回憶。經過同期多套強調「香港人vs大陸人」的電影如《合家歡》及《表姐你好野》系列的洗禮,香港人不期然萌生了一種對香港的認同感,對於自己(至少自以為)吸收了華洋文化優點於一身的「特長」相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大陸、國際地位被孤立的台灣及經濟發達但自由度及「轉數」較差的新加坡而言感到優越及自豪;然而我覺得矛盾的是電影本身同時帶出了一個訊息,就是香港人處於前途及身份認知危機的當下,他們覺得還是「潛心發達」比較切合香港人的身份。不是嗎?《富貴再逼人》及《富貴再三逼人》入面提到肥肥一家由「有錢移民」到「無錢回流香港搵真銀」的轉變,正反映了香港人處於既非「英國人」又不願成為「中國人」唯有自認「香港人」一事上的無奈:既想到他鄉避禍,又捨不得香港的種種好處,更捨不得香港遍地的黃金!其中笑中有淚的一幕是當肥肥一家回流時,董驃要重回電視台做新聞。不過在面試時被問到「發哥的蓮妹」時,一早已做了「out精」的驃叔將陳薈蓮搞錯為陳玉蓮,最後多番波折下才得到了初級職位.....對!是初級。因為不管驃叔以前是叱吒風雲,但移民了就是過氣。誰叫你背棄香港移民去?在這一幕當中感到迷茫的驃叔正正演繹了移民他國的香港人的悲哀。

肥肥,是香港時代轉變的象徵。紅隧通車你是第一個坐車過海、憑藉你過人的魅力可以令一個惡死的上海包租婆打造為入得屋企的開心果、你的努力單親媽媽形象為多少命苦女性樹立了好榜樣。不巧的是,你演藝事業的沒落正好和你所代表的大香港主義和香港價值的沒落相輔相成。香港人再不以自己身為香港人身份而自豪、不再以克勤克儉努力向上為己任而只求政府派糖、更不以為自己在保存香港獨有的文化正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上有所覺悟,「一次性」「達標」「出台」等等字眼取代了香港原有的語言。

肥肥或許你走的正是時候,因為,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已經不象你一樣愛打麻雀,他們只喜歡賭波及賭股票。

2 comments:

若缺齋老人 said...

上個月同難看貓的男朋友火宅兄講開:泰迪羅賓非常好歌,但以佢老兄不大俊俏的外型,在現今這非MK不紅的年代肯定唔會受歡迎,肥肥亦然吧?

不再通宵幹探 said...

雖然香港銀髮族品味唔係真係高得過份,但佢地先頂得住而家本土文化。靠班MK仔,香港文化比開埠時更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