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1, 2009
好文分享,劍友共勉之
劍道的打擊部位是什麼--記50年前的一次深刻經歷
出處:《月刊劍道日本》雜志2008年3月刊144-145頁
作者:瀧澤建治(Kenji TAKIWAZA)八段教士
瀧澤建治(Kenji TAKIWAZA)生于1941年11月11日,八段教士。東京都巢鴨高中畢業後就讀明治大學,後就職于SHIMON株式會社,期間活躍于學生、國體、事業團等各類大賽。2003年退任SHIMON株式會社常務董事工作,目前擔任“思齋館龍澤道場”館長負責後輩的指導工作。兼任神奈川縣見到聯盟常任理事、厚木劍道聯盟會長。其父為已故瀧澤光三九段範士。
倘若被問到:“劍道的打擊部位是什麼?”,大家會如何應答呢?“小手、面和胴,啊,還有刺部”嗯,回答正確。那麼:“劍道是使用什麼進行打擊的呢?” “用竹刀來打擊。”有一定資歷的劍友也許會進行更深入的回答:“以竹刀的有效位置進行打擊。”這些回答也是正確的。但是各位劍友,大家是否覺得這些回答有種不夠全面的感覺呢?若有這種感覺的朋友,應該是師承優秀的指導者,又或者本身已經是有相當水平的劍友吧。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觀察分析。
各位所熟知的帶弧度的日本刀原型,據說最早出現于平安時代中期,距離今天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代使用刀、長槍的戰爭中,根本不會像今天那樣對打擊部位進行規定,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讓人有時間去選擇所謂的打擊部位,因此砍擊下肢以及從背後襲擊等也是戰爭中的慣用手段。那時候,“劍道”這個詞以及“道場”均尚未出現。而眾多對自己劍技充滿自信的劍客,為使自己的劍術能得到傳承,紛紛樹立起各自的流派。
步入江戶時代,大型的戰爭逐漸平息,世間回復平靜,隨著護具、竹刀的開發與使用,道場也日益繁盛。然而刀始終作為武士們引以為傲的精神象征,因此,道場中所進行的劍術稽古,正被視為磨練武士心智的一種手段。明治時代以後,武士被禁止佩刀,劍術也因此而日益衰落;大正年間,“劍術”、“擊劍”正式更名成為“劍道”,並被納入學校的教學範圍。就這樣,經歷漫長歷史洗禮凝聚而成的“劍道”,以修習劍術理法的形式進行身心鍛鍊的手段一直延續至今。
綜上所述,為鍛鍊心智的劍道倘若出現砍腳、背後偷襲、以竹刀投擲對手等動作,將無法成為以劍理磨練身心的劍道吧。因此,後世制定了小手、面、胴、刺部等規定的打擊部位,務求讓修習者能在安全、安心的狀態下進行“心的修行”。同時,打擊小手、面、胴等部位也可實現對對手內心的打擊。而劍道正是這樣一種以內心受衝擊進而使自身身心成長、並理解為人處世之道的修行方式,也正因要達到打擊內心的目的,所以劍道要求使用竹刀對規定且已知的部位進行打擊吧。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這件事,可以說是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一次寶貴經歷。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每週都會進行10次稽古,對自己的技術充滿自信,曾在關東新人戰以大將身份獲勝、以及在國體(秋天)的動靜都預選賽19歲以下組別獲個人賽冠軍,可以說當時自己正為自己的技術沾沾自喜。某個週日,父親帶我前去拜會持田盛二先生。乘坐電車到教育大學下來,背著護具從拓殖大學正門走過不遠,登上10級左右的台階,便到達當時經營出版社的長井武夫先生所建立的“妙義道場”。剛換好道服,就看到從門外停下的車上下來的一位約70多歲的老人家,正扶著隨行人員的肩膀登上台階,那位就是持田盛二先生。父親介紹道“這是我的大兒子建治”隨後便開始稽古。排在我前面的是警視廳的大將谷崎安司先生,只聽到持田先生說:“谷崎,下面是您的小手,嗯,接下來是您的面”一邊說,一邊有如打練習用的靜止靶子一樣,啪啪地打了過去。我邊看邊心裡納悶“谷崎先生,你在幹什麼?人家在出手之前都給你預告了,怎麼不防不避呢?”最終,谷崎先生什麼也沒有打到,練習便結束了。
終于輪到我出場。持田先生和藹地問道:“瀧澤小朋友是嗎?”“嗯!持田爺爺,我進攻了!”,但就在我站起來的瞬間,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持田先生的竹刀,就好象直接頂住我的中心一樣,身體根本無法動彈,無論我進行多少次大聲的氣合,急得汗水直淌身體還是無法動彈。就在此時,持田先生說:“瀧澤,加油啊,下面是你的小手哦,再接下來是你的面哦”,持田先生的竹刀分明是以很慢的速度運動,但我的甲手和面上已經清晰地響起被擊中的聲音。我很確切地感受到,我的心正被持田先生完全讀解,同時,倘若我的身心稍有動搖,便會被持田先生輕易捕捉。“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我很不甘心。正打算來一個舍身的體碰,持田先生的身影卻突然從眼前消失,我整個人趴在了地上,練習就這樣結束了。我所自以為是、沾沾自喜的感覺瞬間瓦解得一幹二淨。然而持田先生在稽古中絲毫沒有炫耀之意,而讓我感受到的就只有持田先生與對手誠心誠意稽古的態度。
這次有幸與持田先生進行的稽古練習,雖然不知不覺已經過去50年,但如此寶貴的經歷,我這輩子都不會忘卻。這次“以心擊心”的稽古體驗,讓我深深地對劍道中最高層次的打擊方式有了感觸:真正深奧至極的打擊,並不是小手、面或者胴,而是對對手內心的一擊。那麼為何劍道的有效打擊部位被定為是小手、面、胴和刺部呢?這裡我希望各位充分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根據“劍道試合(比賽)、審判(裁判)規則”中明文規定,目的是為了在目前競技化的劍道運動中用作比賽規則。而“以心擊心”則只字不在這些明文規定之中,因此,這種擊打方式對以在賽事中取勝為目的的劍友來說也許是“毫無用處 ”!然而對這些劍友來說他們所修習的並不是劍道而是劍術,或許當某天他們體會到劍道的真正精髓所在,也許便會對自己一直以來的練習態度感到懊悔吧。
Sunday, April 19, 2009
強盜邏輯
不要以為這種強盜邏輯只是在化外之地才會出現,即使是在香港這所謂亞洲國際都會,一樣有這樣的「邏輯」出現。今日瀏覽「香港討論區」時居然看到一則令人啞然的言論:「因為我不喜歡中共,所以我支持尖閣諸島是日本石垣縣領土,亦支持香港回歸英國殖民地行列」。
想不到,香港網民和索馬里海盜,一東一西,竟然有着差不多的強盜邏輯。
劍道雜談(1)
気合(KIAI/きあい)是劍道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劍道作為運動比賽的理論來說,要判斷一次打擊是有效打擊,一定要考慮三個因素:「氣劍體一致」。「劍」是指出劍打擊是命中有效的打擊區域(即「面」、「甲手」、「胴」及咽喉「刺」部位);「體」是指一次打擊進行前後,劍士的體勢都不能崩潰(俗一點,就是不能求求其其的敲一下就當是一次面撃ち,亦即是不能「揸流灘」以求胡混過關)。至於「氣」是指打擊時有合適的気合及氣勢。而在三者之中又以氣為首,由此可見気合在劍道之中的重要性。
撇開運動比賽的理論,気合在劍理及精神層面上亦是想當重要。記得山田先生曾經說過,気合粗略講有兩種功能:首先是表達出自己這一次打擊是精神充沛的打擊(即是並非剛才提到的「揸流灘」心態);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氣勢以達到威壓對手的效果。
劍道雖然已經急速運動化,但其「核心價值」從上泉信綱製作「袋竹刀」後五個世紀都依然是以生死對決為大前提的訓練。故此,在一對一的真劍對決中,如果二人的劍技大致上是旗鼓相當的話,那麼氣勢佔優的一方必會站在不敗之地。昨晚的練習我正正見到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師兄面對山田先生時不論是對峙爭取攻め(大概可以理解為攻擊距離的爭奪)乃至在打擊時完全沒有気合,亦怯於気合。結果不單是完全被山田先生壓制了攻勢,甚至是這位師兄輸了給自己-山田先生只是喝了一聲,連腳步也不需要動一下就足以逼退了他。昨晚他們二人就以身說法,給我上了很好多一課。
各位如有機會觀賞劍道比賽的話,面對震天的喊殺聲也不用太害怕了。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愛上香港的N個理由(3)
愛上香港的人大多都會喜愛香港的奶茶,愛的不單是那甘香濃滑的味道,而且更迷上那種香港特有的城市脈搏。早上呷一口奶茶後就開始新一天的忙碌、下午茶時來一杯,又可以充一充電再搏殺.....一杯奶茶,就像是香港活力的縮影。
實際一句,香港奶茶的味道有多好?那間M字頭的快餐店堅持了二十年還不是要把港式奶茶擺上餐單嗎?
Tuesday, April 14, 2009
Monday, April 13, 2009
但願仍在夢中
人與人之間結緣真是非常微妙。我和Mona在中學時只是點頭之交,我所知道她的事僅止於她頗有文學味的名字(當然她一手好文章亦會令我汗顏)、與及她在戲劇方面的天份;記憶所及,我和她變得熟絡是在大學時代開始:當時她住在偉倫堂而我住在大學堂宿舍,加上我其中一位同房Jacky跟Mona一樣都是中學同學(他們二人都是同班同學),所以Mona在year 1時曾多次探訪,而我都會禮尚往來。其後當我和前女友感情出現問題時,我偶然在ICQ上和她談到這個問題,發現她都有同樣的煩惱,於是大家就互相扶持,捱過了各自的難關(她甚至是最早知道我和Ann在一起的朋友之一)。
到了大家出來工作的時候,因為我和她的工作都是不定時的關係,所以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不過我們適時都有通話互通近況或者是互吐苦水..... 年多前我結婚時有邀請她來,這是近年我和她再次見面的時候,誰料到這次竟然是一別成永訣。
她苦學多年得能懸壺濟世,豈料她在可以進一步發熱發光前已經撒手人寰,這是令我久久仍然扼腕的原因。
但願我仍在夢中.....
Wednesday, April 8, 2009
偶然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
偶然,真的很偶然的在中環的天橋上碰到她。
不知道她有沒有看見我,可能她望得見但詐作看不見我.....不要緊,就好像徐志摩所說的:「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只是,如果沒有當年的邂逅,我的人生道路會走到那兒我也說不準。
十六年前當李老師向我們介紹這首新詩時,我不能體會徐志摩詩中的意思;在十六年後的一個晚春午間,我驀地領悟了十六年前李老師一課時的意味。
Sunday, April 5, 2009
福音武術?????
《福音武術拳經》
渾沌初開:此為起手勢,代表世上什麼也沒有,雙手升起,像世界一片混沌
天地分開:一手為天,一手為地,代表上帝造天地時把天地分開了
創造萬物:雙手轉動,左腳提前,比喻萬獸走動,代表萬物被創造,人類被造
歌頌上帝:左手向後轉,右手先向前轉,後右手再轉動,像彈奏樂曲,歌頌上帝
採摘禁果:右手轉動後抽直向前,動作像採摘的動作,故名採摘禁果,人類開始犯罪了
逐出伊甸:雙手轉動至口前,像吃了禁果犯罪,後右腳一伸,像被上帝踢走,故名逐出伊甸
罪惡滔天:雙手握拳,拳代表暴力,且舉起從右至左移動,代表罪惡籠罩在天上
人神分隔:雙手向天,而腳向下開分,代表人神分隔
不斷犯罪:身體轉另一方,動作重複向下以不向天,天代表上帝,代表人不重視上帝,不斷犯罪
神愛世人:右手向右,左手伸直,掌心推前,心代表愛,愛代表耶穌,再動作重複,耶穌來到世界,宣揚福音
拯救世人:右手又上以下,再提起,像拿起東西,代表耶穌從黑暗中拯救世人
寶血救贖:右手推出,代表人攻擊耶穌,把他釘死,之後轉身,代表耶穌不繼前嫌,右手握著向前,像拿着東西,代表拿着寶血向前,耶穌以血洗滌我們的罪
神愛包圍:右手握著後分開,且雙手開着並推掌,像把耶穌的愛放在掌中,推出至整個世界,神的愛包圍世間
擁抱耶穌:雙手轉動至心口,動作類似擁抱,把耶穌擁抱了
回歸上主:擁抱了耶穌,雙手放低,代表最後回歸上主了
--------------------------------------------------------
老老實實,基督徒一方面指控中國武術係為邪靈為虎作倀(中國主流武術如洪拳、詠春、太極等因為其創立人或其源頭與佛教道教有關),但另一方面又覬覦龐大的習武者所謂「福音事工」市場,於是就生硬地造了一套所謂福音武術出來。論理論層面,那一套「福音武術」及其「拳經」只是將耶經入面的「神造天地、人背離神、耶穌降世、拯救世人」這些教義粗略地勾勒出來充數。跟太極相比,根本就是夏蟲不可語冰,不值一哂;就算跟日本武道相比,所謂福音武術也是難登大雅之堂(至少宮本武藏的《五輪之書》、同時代柳生宗矩著作《兵法家傳書》對於劍術引申出去的哲理已經超出了劍術本身武術的範疇。當然對於粗通劍道的朋友來說,劍道與佛教禪宗根本就是鏡的兩面反影;至於二十世紀初德國哲學家Eugen Herrigel所著的《弓與禪》亦將武道與禪宗拉上了對等地位,甚至將弓道名為與坐禪相對的「立禪」)。
至於實際身為「武術」的操作嘛.......oh well.....大家還是忙了罷,當我想像到叫一位所謂「福音武術」家跟深諳內家拳奧秘的若缺齋老人推一推手,單是想像這個畫面都已經令我捧腹大笑嘛.......如果這套所謂福音武術的肢體動作可以算是武術的話,我拿一枝牙籤拋兩拋都可以自稱暗器宗師了!!
基督教喜歡東抄西抄共冶一爐的劣根性根本就改不了。「福音武術」?「武術」這塊遮羞布還是免了吧.....你們基督徒例不如將它叫做「福音健身操」反而不會招來笑柄。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Saturday, April 4, 2009
禮儀師的鳴奏曲‧departure (轉載)
おくりびと禮儀師的鳴奏曲,聞有友在家看老翻竟然觀一半,因泣便停而不想,遲下再看。今星期天一家往戲院看,果然聽到不少泣聲,是令人感動的一部好電影,久石讓 的大提琴的音樂主題曲,實在令電影推至臻美境界,音樂加上畫面,令人神經深受牽動,眼淚便會無須大泣徐徐流下,導演委實利害。亦怪不得有音樂耳的友人在家要停一下。
久石讓 創作之大提琴主題曲,聽到大約在開始拉至第五段有幾個音節是相似danny boy,是那首時常使用於葬禮上的一愛爾蘭民歌,很傷感的一歌曲,久石讓 看來是有意向這首danny boy 致意的,在文末有兩條youtube link,大家可以去一聽使用大提琴奏出的電影主題曲departure 和 danny boy,就會發現那幾個音節。
有經歷至親死亡的人要看這電影,沒有經歷至親死亡的人更加要看,一切會盡在不言中。死亡真是需要避忌嗎?一心一意去從事殯儀業的專業人士實在證得我們尊重,社會不應該諱忌他們,我們最後一程都是依賴他們的。這部電影強烈帶出此訊息。
我看著電影中日本人的葬儀場面,腦海中出現華人傳統葬儀場面,心中真是不是味道,華人社會和習慣真是何等勢利和辦死人事實在做生人看,那些不知所謂的俗成和迷信,完全是荒謬、市儈和勢行的大混合產品,是怪物,是根本沒有尊重亡者,反而一味計算什麼生人利害相沖,和勢利的迷信風俗行為思想主遵,何解華人成為如此的呢? 一個葬禮弄得正正常常,莊重尊敬亡者,已經很足夠,大家一起以不捨的心來送亡者最後一程便是能令亡者之魂安然上路。何必那麼多穿著古怪的殯儀館衣服什麼孝服什麼什麼,又這又那,一切都是多餘的。
人的一生,有人安順有人會犯錯,但到死亡來臨,那大家便應大悟一番,什麼都好,依然是同血脈的至親。靈堂吵鬧倒不如一泯恩仇,給亡者一個安心的出發吧!
可以想想,假如我終於要"出發"了,出發前我只想我的至親和好友送我最後一程,他/她們穿著得漂漂亮亮,我亦穿著心愛的衣飾,有好音樂有好酒有溫情,那這趟一出陽關無故人的旅程出發亦令我安然放下,踏上西途,我只是想見到人人最好的樣子成回憶......
小林大悟 乃男主角的名字,大悟無須多言,大提琴聲喚醒我們去覺悟,人生最後便是死亡,是出發往另一旅途,「departure」 應該就是 「往生」。
Friday, April 3, 2009
別離的方式
朋友們,希望你們把帛金省着,與其給我帛金,把這些錢捐掉再將收條交給我更會令我高興。
不用送甚麼花牌了....花我倒是會自己安排,你們還是把花牌錢一併過捐了吧。
祭品?不用了,清茶一杯足見盛情,以茶代酒不是挺有古人遺風嗎?
大家若然到來給我打個招呼,不用趕着走,不如和多年不見的朋友聊個天聚聚舊.....以前我們在紅事碰頭,但隨着年紀漸老,我們只能一個一個的白事上才能見上面。當然我不將自己的喪禮當成一個派對去搞,但是我不要見到哭哭啼啼,我只希望大家不論是來是去面上都掛着微笑....
呀,最後差點忘了。甚麼瞻仰遺容也可以免了。這個臭皮囊活着時尚且不漂亮,死了更不應該嚇到另人嘛.....各位如果想見我最後一面,看一看「車頭相」就夠了......
上面所說的都只是空想而已,始終活在當下才是我們這些在生者應有的態度。不過,當有朝一日如果我真的離開這兒,請緊記我剛剛說的話.....那些不只是的肺腑之言亦是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