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5, 2008

美國職棒大聯盟

每年春天正當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球星們為爭取夏天打入季後賽而殺得難分難解時,那邊箱最代表美國體育文化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又開始了新一季的春訓熱身賽及開咧賽。今年的開咧賽將移師到東京巨蛋球場舉行,將由去年「世界大賽」(美國佬也真自大,只是一個國家聯賽硬說成是世界級,偏偏三年前的經典世界賽是由日本人捧盃)的冠軍波士頓紅襪對奧克蘭運動家。

去年波士頓紅襪在毫無懸念之下以4-0橫掃異軍突起的國聯冠軍科羅拉多洛磯山奪得World Series Title,對原本寄望連番激戰的fans而言可謂一個反高潮。再加上豪門球隊紐約洋基的衰落、以及揭發大量名球星使用違禁藥物的「米切爾報告」,皆令新一年的MLB蒙上了陰影。

無論如何,棒球作為美國主流四大運動(NBA, MLB, NFL & NHL)之一,對於今年的賽季相信大受矚目。

http://mlb.mlb.com/index.jsp

Monday, March 24, 2008

潮文回帶系列(1):港女Crossover耶神

當港女遇到上帝

一日,獨立自信的港女越過沙漠和曠野,來到上帝面前,問:「主啊!甚麼是 『愛』?」 作嬉皮士打扮的上帝,輕吐出含有大麻的煙圈說:「愛,就是LOVE。」 港女又問:「LOVE 是甚麼?」 上帝說:「LOVE 就是 L-O-V-E。 L 是指 Laughter(歡笑),與愛人一起,如果不 快樂的話,又怎算是愛? O 是指Obligation(義務),愛並不只有歡笑,還要為對 方付出,做自己應該做的本份,這就是義務。V是指Voice(意見),二人相處需要有 自己的意見,同時亦要大聲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最後E 則是Equality (平等), 在愛之內,沒有高下尊卑之分,愛人如己,將對方視作等同自己一樣重要。你明白 嗎?」

聽過上帝為了遷就自己程度而說的張X慈式廉價商管拆字速記法後,港女微微點 頭,似乎有所得著。 然而,正當上帝以為完成工作而鬆一口氣時,卻聽到港女說:「主啊!你的道理實 在玄妙,我需要時間參詳,但我怕自己會不記得你的說話,所以可否賜予我一些信 物?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的教誨!」 上帝看見她就覺得心煩,也就隨手在附近四塊石頭上,刻上L-O-V-E 四字。

港女見了十分歡喜,想要搬走石頭回家,卻發覺四塊石頭加起來太重,自己一個最 多只能搬動兩塊。 港女開始後悔沒有把男人叫來這裡。 港女想:我住的城市講求男女平等,"E" 字那一塊應該可以不用搬回去。 接著,她又望著剩下的三塊石頭想:對伴侶的義務實在太沉重,沒有必要的話就不 要提。 於是,港女抱起剩下的兩塊石頭,再次越過曠野和沙漠,回到自己的居處。終於, 港女回到大城市,但此時她已筋疲力盡,回到家立即仆床呼呼大睡。 睡醒後,港女發現自己竟將大部份的東西都忘掉,但幸好,她見到床邊仍放著自己 千辛萬苦捧回來的兩塊大石,也就心滿意足地笑起來。

也因此,港女眼中的「LOVE」就變成只有「LV」了。

Saturday, March 15, 2008

達賴喇嘛

先不論你藏獨理念是否崇高,你的行動令西藏有人命傷亡、財產受破壞。你是不是犯了戒律?你作為沙門的良知到了那兒?你的諾貝爾和平獎是白拿了嗎??

Friday, March 14, 2008

Koei黔驢技窮?

這次講的Koei當然不是指早前將肥肥追思會搞到滿城風雨的Koei (http://evchk.wikia.com/wiki/%E9%84%A7%E5%85%89%E6%A6%AE),而是日本以製作戰略及「無雙」系列起家的日本光榮株式會社(http://www.koei.co.jp/html/index.html)。

今日行經報檔見到某遊戲雜誌大字標題,表示Koei的最新無雙系列的「新角色」除了源平合戰的平清盛及有「鎌倉戰神」源義經、中國小說《封神榜》的姜太公、中國神話人物伏羲女媧外(其實這兩個角色在《真三國無雙2》曾經登場),最新的人物居然是《西遊記》的孫悟空!!

無雙系列一成不變已經是潮之又潮的舊聞,只是光榮仍然捨不得這塊雞肋,反而以為加了新角色會re-vitalize這個已經厭了的角色。最要命的是今次玩的對象已經是日本人最崇拜的殿堂級中文小說的cross over。如果今次依然是收視不振,Koei會出甚麼板斧?不妨在此獻計:玉皇大帝大戰耶和華!!

Thursday, March 13, 2008

雙手找碎銀

近一年發現了香港一個怪現象:當我們都便利店購物或在連鎖快餐店購票飯而要付款時,收銀員十居其九都是用雙手將找贖的零錢及收據交到我手中。

如果找回的只是鈔票,問題倒是不大;但是當對方找回的只是零錢時,問題出現了:收銀員是用「雙手」拈着零錢找回。即使找回的只是一枚一毫硬幣,收銀員也是生硬地用雙手拈着一毫遞給你。

據了解,這個做法的出現是因為有人投訴收銀員用單手找錢是「無禮」的表現,所以公司管理層要求收銀員不論任何情況都要用雙手找錢云云。

長篇大論就免了,我只覺得與其做「雙手找一毫」的門面功夫,倒不如改善一下服務態度(例如改一下機械式的greetings)會更實際。

Monday, March 10, 2008

肥肥(下)

(續上)

說回正題。所謂「大香港主義」老實一句並沒有很學術的界定,因為所謂「香港學/香港研究」並不是一很學童、很專門的研究,只是在後回歸時代香港人一次又一次經歷信心危機時突然平地一聲雷的出現,特別是在多次「雙城故事」(香港對新加坡、上海甚至澳門)當中,「大香港主義」更是香港人聊以自我開解的鎮痛劑。〔按:側聞洪清田積極開拓「香港學」研究,相信不久將來會有一個比較正統及學術化的定義〕

照我觀察,一般人對「大香港主義」有兩種相對的看法:負面的看法是香港人的國際視野東西走不出鯉魚門汲水門、南北走不出羅湖赤柱,目空一切,以為世界大事只與香港人的錢包有關,又以為世界都會除了紐約倫敦之外只有香港.....等等;相反,另一個方向是以香港人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近三十年時間,憑藉其驕人經濟成績及獨特的政治/社會地位,再東南亞甚至整個華人圈子所作出的影響力,而箇中最佳例子就是娛樂事業。

其實早在六十年代末,邵氏公司一系列的華語片已經在東南亞一帶非常風行,而作為不少邵氏電影外景的清水灣後山(即科大現址)更是千萬華人眼中的勝地,以邵氏電影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大可以晉身「大香港主義」濫觴之列。香港因為是亞洲華人圈內少數政治經濟環境較穩定、創作空間相對地自由,所以當時港產片能拍出不同種類的電影;亦正因為這個原因,港產片當時已開始為香港文化發揮了影響力。可惜的是,邵氏電影大多是「國語片」,邵氏背景更是南洋背景,似乎和「大香港」關係並不太密切,反而似舊日上海片場加上一對南洋背景的兄弟的合作的成果而已(當然日後邵爵士的TVB將「大香港主義」發揚光大又是後話);即使日後的李小龍憑李三腳將香港片(《唐山大兄》)提升到國際層面(如《猛龍過江》乃至《龍爭虎鬥》),但他半途崩殂卻令這個「香港國際化」的創舉下了個急煞車。

到了八十年代,一切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港劇、港產片、港歌風靡華人圈甚至是非華人圈子。例如成龍、張國榮及譚詠麟多年來在日本韓國有多年的市場,而港產片的片種(八十年代的吳宇森派英雄片及九十年代初程小東派古裝飛天武俠片)更是韓國動作電影在過往十年的起爆劑。港產片除了英雄心態之外,最為外國觀眾吸引的地方是香港對外所呈現的華洋雜處、既中又西、當然亦夾雜了香港知名的夜景,對於當時除日本外的亞洲觀眾而言是有絕大的吸引力,當日的港產片比而在政府窩囊廢的旅遊推廣可有效多少倍。再者,港星在外國拍攝外景以至其後的宣傳工作方面亦展現了八十年代香港人拚搏的一面。在八十年代的華人圈子內,「香港人」幾乎是「醒目」和「進取」的代名詞。

港劇方面,自從八十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以至信心危機後,港人有能力者大多在恐共拒共心態影響下選擇移民,其中尤以加拿大為港人最愛,而溫哥華更被當地人安了一個「香哥華」的諢號,以諷刺其香港移民之多淹沒了溫哥華(他們可是忘了加拿大本身是歐洲移民所建立國家這個事實)。港人移居當地後為解思鄉病,往往對港產片及港劇有強烈需求,而港劇所代表的「香港式」花花世界的生活更是加拿大人(至少是加拿大華人)所稱道的生活,從這點可以解釋到為甚麼現任溫哥華市長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香港,在這些移民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故鄉」,更是代表了「搵錢」、「發達」的地方.....

為甚麼在這個關口要將肥肥扯上關係呢?當然肥肥成為加拿大華人(to be more specific,是加拿大香港移民)代表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肥肥拍攝的《富貴逼人》系列。

《富貴逼人》於1987年拍峻,當時正值移民潮高峰,香港人失去了自信。高志森於是拍了《富貴逼人》,一為賀歲、二亦為了提醒香港人曾經引以自傲的兩件事:第一是香港人的「身份」,而另一樣就是香港人的「財富」。《富貴逼人》的故事幾乎可以用「一家窮光強一朝發財」這句說話交代,某程度上囊括了香港1967年暴動之後發跡的過程,不過電影並無提過香港人的發跡背後有多少是客觀環境而又有多少是香港人自己不斷奮鬥的成果而只以「天降橫財」解釋了肥肥一家為何忽然富貴,實有美中不足之感。或許這電影已經預料到九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容易賺Easy money的地方吧!

再者,《富貴逼人》前前後後都有一股「香港氣息」:公屋師奶打麻雀、買六合彩、逼地鐵(記得肥肥用龐大身軀強行「逼」人地鐵一幕嗎)、當然還有渴望發達的心態等等,都是香港人獨有的集體回憶。經過同期多套強調「香港人vs大陸人」的電影如《合家歡》及《表姐你好野》系列的洗禮,香港人不期然萌生了一種對香港的認同感,對於自己(至少自以為)吸收了華洋文化優點於一身的「特長」相對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大陸、國際地位被孤立的台灣及經濟發達但自由度及「轉數」較差的新加坡而言感到優越及自豪;然而我覺得矛盾的是電影本身同時帶出了一個訊息,就是香港人處於前途及身份認知危機的當下,他們覺得還是「潛心發達」比較切合香港人的身份。不是嗎?《富貴再逼人》及《富貴再三逼人》入面提到肥肥一家由「有錢移民」到「無錢回流香港搵真銀」的轉變,正反映了香港人處於既非「英國人」又不願成為「中國人」唯有自認「香港人」一事上的無奈:既想到他鄉避禍,又捨不得香港的種種好處,更捨不得香港遍地的黃金!其中笑中有淚的一幕是當肥肥一家回流時,董驃要重回電視台做新聞。不過在面試時被問到「發哥的蓮妹」時,一早已做了「out精」的驃叔將陳薈蓮搞錯為陳玉蓮,最後多番波折下才得到了初級職位.....對!是初級。因為不管驃叔以前是叱吒風雲,但移民了就是過氣。誰叫你背棄香港移民去?在這一幕當中感到迷茫的驃叔正正演繹了移民他國的香港人的悲哀。

肥肥,是香港時代轉變的象徵。紅隧通車你是第一個坐車過海、憑藉你過人的魅力可以令一個惡死的上海包租婆打造為入得屋企的開心果、你的努力單親媽媽形象為多少命苦女性樹立了好榜樣。不巧的是,你演藝事業的沒落正好和你所代表的大香港主義和香港價值的沒落相輔相成。香港人再不以自己身為香港人身份而自豪、不再以克勤克儉努力向上為己任而只求政府派糖、更不以為自己在保存香港獨有的文化正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上有所覺悟,「一次性」「達標」「出台」等等字眼取代了香港原有的語言。

肥肥或許你走的正是時候,因為,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已經不象你一樣愛打麻雀,他們只喜歡賭波及賭股票。